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天下观的消解与民族国家观的构建(2)


    四、余论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存在内在的张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与学习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是强调国家至上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张力。因此, 如何“打造一个与全球文明 (西方现代文明) 接轨的民族国家, 既保持中国自身的文化认同, 又具有近代的文明价值和制度”22, 是新式知识分子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特别关注的问题, 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中华民国具有现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实质, 如民国临时约法、共和政治制度、国民平等、各民族平等, 等等。其优点是中华民国承袭了清王朝的大部分遗产, 在“中华民族”观念的感召下, 总体上保持了国土的完整, 以及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延续。但是, 20世纪初知识分子形成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迫于外部压力的挑战, 另一方面是腐败的清政府没有跟上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所以, 辛亥革命综合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性质。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契合西方学者所谓的经典民族国家“一族一国”设想, 因为中华民族之下仍有众多民族的客观存在。关凯教授认为, 在西方民族主义影响下兴起的中华民族概念, “从一开始就与欧洲式的民族国家理念有相当大的冲突”23。所以, 中华民国建立后, 民国政府面临西方现代民族国家所没有的诸多问题, 如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观念普及、中央政府治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 不可避免地出现国家主义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张力。
    注释
    1 [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郑大华, 任菁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87页。
    2 《尚书·大禹》。
    3 《孟子·梁惠王》。
    4 .章太炎:《中华民国解》, 《民报》第15号, 1907年7月5日。
    5 .顾炎武撰,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 (中)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第756-757页。
    6 .王夫之:《读通鉴论·成帝》卷十三, 《船山遗书》 (第九册) , 北京:中华书局, 2016年版, 第 279-280 页。
    7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郑大华、任菁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84页。
    8 .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8页。
    9 .[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叶笃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 第23页。
    10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22-30页。
    11 .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
    12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 (第1册) , 北京:三联书店, 1957年版, 第614页。
    13 .金观涛, 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年版, 第242页。
    14 .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版, 第52-55页。
    15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饮冰室合集》 (文集) 第 6 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 第20页。
    16 .梁启超:《新民说》,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第4-5页。
    17 .张淑娟:《试论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 《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18 .张品性编:《梁启超全集》 (第3卷) ,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年版, 第573。
    19 .刘晴波编:《杨度集》,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369-371页。
    20 .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版, 第1页。
    21 .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版, 第164页。
    2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修订本) ,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4页。
    23 .《孙中山全集》 (第1卷) ,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第297页。
    2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2辑) ,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第72页。
    25 .余一:《民族主义论》, 《浙江潮》1903年第1期。
    2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57页。
    27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饮冰室文集点校》 (第2集) ,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698页。
    28 .王德峰编:《梁启超文选》,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年版, 第91页。
    29 .《国家学上之支那民族观》, 《游学译编》1903年第11期。
    30 .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 (第1巻)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第44页。
    31 .梁启超:《痛定罪言》, 《大中华》1915年第6期。
    32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饮冰室文集点校》 (第2集) ,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802页。
    33 .孔亭:《清末知识分子“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的转变》, 《枣庄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34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 金寿福, 黄晓晨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第136页。
    35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 第72页。
    36 .关凯:《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