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通变与励进


    编者按: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最悠久的优良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历代史家念兹在兹的立身、立学之本,是中国史学不断成长、持续繁荣的源泉和动力。经世致用饱含着史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体现着史学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还原历史和经世致用,构成史学的两个基本功能,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没有客观历史,即没有观照当下的基础;缺失经世致用,即失去史学存在的价值。经世致用发轫于中国史学出现之初,滥觞于中国史学形成之始,与中国史学发展相伴相随。把经世致用置于中国史学成长的视域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新时代中国史学的使命、责任、担当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此,编辑部邀约五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以飨读者。今天我们将“经世致用与中国史学的成长”系列的第四篇文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通变与励进》分享给大家。
     
    当前有学者动辄以学术研究无涉“近功”和“名利”为名,批判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传统。在他们看来,趋重“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与社会大众“急功近利”的风气互为因果,不可避免地给史学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作为应对,这些学者主张学术与经世分离,惟强调“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显然,依据该立场,历史学的“经世”与“成长”为一种矛盾的关系。本文拟透过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尝试对此观点作一回应。
    两百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先后形成三次高潮:清朝中后期以“西北史地学派”兴起为契机,促发了边疆研究第一次高潮;抗日战争时期以“边政学”之倡议为标志,造就了边疆研究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迄今以“构筑中国边疆学”为号召,掀起了边疆研究第三次高潮。关于学术研究“何以成潮”的问题,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曾提出:“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诚如斯言,每一次边疆研究高潮当中,边疆史地学人凭着强烈的现实关怀,“通”中求“变”,“通变”以“励进”,在以自身所学回应时代所需的同时,不断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一、经世致用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优良传统
    边疆史地之学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发端于清代嘉、道之际。最初,一些传统士大夫怵于“俄患日亟”之情形,遂以研究边事相号召,且尤重西北边疆,由此形成了“西北史地学派”。彼时,相关边疆史地著述如祁韵士的《皇朝藩部要略》、徐松的《西域水道记》、张穆的《蒙古游牧记》,有意将蒙古、新疆、西藏等历来被视为“荒遐之地”的历史纳入“国史”范畴进行书写,建构了一个“大一统”的知识谱系。这表明,边疆史地之学自生成之初即为一种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经世之学”。迨至19世纪中后期,中国北部、西北与西南边疆的领土多有丧失,划界争端应接不暇。因应时势,一批探讨陆地边界问题的专论先后问世,较有影响力者如钱恂的《中俄界约斠注》、许景澄的《帕米尔图说》与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等著述,大抵具有类似的问题意识,即通过对争议国界的考察,服务于清廷的对外交涉与边界谈判需要。大约同一时期,因东南海疆危机加深,一些传统社会的知识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 寄情于海防地理著述的编撰或刊刻,旨在以自身之谋断为国家所采择。毫无疑问,无论是“筹边”的边界论说,还是“筹海”的海防思想阐发,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已将自身学术旨趣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希冀藉边疆史地之学以有补于“制夷”。
    正如清代士大夫因边患之故,群以“经世致用”之道钻研边疆史地一样,民国时期的边疆问题往往与“民族”、“民族自决”相轇轕,成为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的经典性难题。于是,各类社会知识精英怀揣“学术研究服务于行政实施”的理想,期待以边疆研究化解边疆危机。在这一时代洪流中,历史学家如傅斯年、顾颉刚、金毓黻等人皆以“救国”相砥砺,投身于边疆史地之学。他们尝试从学术层面构建中国历史疆域和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期待将边疆、民族统合到一个共同的民族国家框架之内:早期主要以“地”为标的,基于“正名”的诉求,从事中国历史疆域沿革与近代边界变迁之研究;后期则以“人”为对象,基于“国族构建”之目标,倡导“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学家积极回应社会密切关注的边疆、民族问题,不仅收获了广泛的赞赏和声誉,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民政府创出“国族—宗支”理论提供了理论储备和舆论准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史学界在学术目标、对象、方法和风气等诸方面经历了较大转变。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边疆史地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被遮蔽于中外关系史和少数民族史等学科之中,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陷入了“边疆地理研究后继无人”的窘境。1982年2月4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在写给李先念等中央领导的信中提出,“我国边疆沿革史研究,非集中专门人力进行长久经常工作不为功”,并建议中央指定现有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长期研究,如此“才能使我遇到有关问题时便于应付,不怕因此引起争论”。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首个研究边疆沿革史的专门性机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14年更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最初,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一项主要学术任务,乃是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疆域与边界变迁问题,旨在为国家边界谈判提供历史依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边疆发展与稳定问题的日渐凸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统筹规划,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协调、组织了一大批中国边疆史地前沿学者研究边疆的历史与现状,其目标即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近四十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者普遍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从而在学理探究与现实需要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首先,一些学者因应时势、走出书斋,围绕边疆历史遗留问题和海疆现实权益问题,展现中国立场,藉以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其次,研究者在古今与中西之间检讨处于两个时代(王朝国家时代、殖民主义时代)和两种国际体系(天下主义、民族国家)夹缝中的“中国”认知,以及与之关联的中国历史疆域界说,进而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历史疆域理论;此外,亦有研究者经由考察边疆治理与对外关系之间深层互动的历史,希冀从中寻获灵感,为推进当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提供镜鉴。有关边疆历史的书写,已不再仅仅是文献、书斋的历史叙事,而是凝聚了家国关怀的时代阐释。
    综观两百年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经世致用”是不同时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者共有的学术担当和优良传统,边疆史地之学正是在这种会通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边疆史地学人坚定认为,从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边疆史地知识、解释边疆历史,还在于为维护国家主权、解析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提供历史借鉴和学术支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