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研究30年:核心主题与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6:11:52 《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 高承海 王荣霞 谭 参加讨论
二、中华民族研究进展分析 从可视化分析结果可见,中华民族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五个主题。这五个主题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提出于民族危亡之际,由梁启超最早在其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2]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提出后,到底“谁是中华民族”这一问题无论在政界还是学术界中的争论便一直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目的不同,政治领袖人物对中华民族的界定不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政界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的界定趋于一致,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辛亥革命之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出于不同的政治诉求而各自界定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汉、满、蒙、回、藏等民族的复合体,更强调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共同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出于建立民族国家的目的,认为中华民族就是指单一的汉族。其最鲜明的例子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一口号中“鞑虏”指满族,“中华”指汉族。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转变对中华民族的注解,认定中华民族指的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国内所有民族的大中华民族,效仿美利坚民族融合欧洲各种族一样,汉族也需牺牲其血统、历史,融合满、蒙、回、藏,形成中华民族。[3]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为奋斗目标,中共二大宣言用中华民族指代中国各民族。“七七事变”之后,中共对中华民族的界定愈加清楚,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对外代表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就当前来看,尽管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的一点是:都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如金冲及认为中华民族是在深厚的客观依据的基础上历经千百年而形成的包含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一个总称。[4]陈克进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古今各民族的总称,也是由许多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凝聚为统一国家的民族实体。[5]陈连开也认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6]郝时远认为,中华民族在代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民族时就是代表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总称,中华民族是由中国人组成的民族共同体。[7] 图7 中华民族研究文献共被引分析时间线图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既然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构成,进而又延伸出另外的问题,即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处理多个民族之间关系,以及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和顾颉刚展开了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8]到80年代,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主要观点有三个:一是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融合而成的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多元一体格局之中,56个民族构成了这一格局的基层,中华民族则是高层;二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分散多元逐渐融合为一体的过程,汉族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黏合剂作用;三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中,高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各民族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不同层次的认同甚至可以在原有认同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系统的观点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识,既把握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演变规律,也突出了中华民族现实的结构性特征(即多元一体),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本质就是一个各民族互相融合的共同体,为处理民族关系也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承认中华民族多元基础上一体格局特征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征,而且深化了中华民族的存在状态,连接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现状和未来。[10]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之间的内在一体性和共同性,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拥有共同的历史、命运、政治诉求、文化基础和经济交往。要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实体的飞跃,则需要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实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包含人们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结果。[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筑牢统一战线,为各民族团结一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思想保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奠定主旋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12]学者们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上要坚持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道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济上,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建立共享发展繁荣的经济体;在社会交往中,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文化上,充分利用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练出共同的社会价值观。[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