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刘进宝:尽心尽力做敦煌学学术史研究(2)


    中国社会科学网:关于敦煌学学术史研究,请介绍项目组的主要工作和进展,下一步准备推进哪些工作?
    刘进宝:如果说此前的敦煌学术史研究,主要侧重于著述的话,我们从事的敦煌学学术史研究,则是事件、人物与著述并重,而且更加关注敦煌学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向达敦煌考察的身份、张大千是否破坏敦煌壁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背景及曲折过程、1945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是撤销还是改变主管单位、一些重要人物的特殊贡献及作用,等等。我们都是从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入手,就是已经发表的文章、报道等,也要找到原始的报刊。尽可能不使用学者本人和后人编辑的文集等。
    我们已经对各单位收藏的敦煌学学术史档案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并进行认真的核对。同时,对20世纪报刊上相关的资讯报道也进行了拍照和录文,还有学者日记、书信中的资料等,也正在进行整理。
    前面说过,敦煌学学术史除了事件和著述外,还有机构和人物。而从事敦煌学史的研究,敦煌研究院和国家图书馆都是重要的机构,敦煌学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它们有关,而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三位院长执掌敦煌研究院70多年,更是无法绕开的。相对而言,对常书鸿和樊锦诗了解或研究较多,对段文杰的研究则相对少一点。我们得到了段文杰先生之子的信任和支持,给我们提供了段先生的几百份书信。我们作了分类整理和录文。还要做一些更加细致的校核工作,并继续收集段先生的书信及其他资料,进行综合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编辑出版敦煌学学术史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力争为学术界提供一份真实可信的史料。当然,是否能真正做好,则只有等待学术界的评判了。我们只能是在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范围内,尽可能做好,即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行了。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自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敦煌和丝绸之路更加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历史学的研究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对接国家的需求,经世致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整合了学术团队,创办了《丝路文明》学刊和《丝路文明通讯》。
    
    2006年,刘进宝与段文杰先生、樊锦诗先生合影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学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开题研讨会2018年在杭州举行。图为课题组成员与评议专家组合影 资料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提到《丝路文明》和《丝路文明通讯》,可否介绍下这两份学术资料,特别是《丝路文明》的办刊定位和目标。
    刘进宝:2013年我调到浙江大学后,即将学术的重点放在敦煌学与丝路文明方面,也有了编辑《丝路文明》的设想。但由于我一个人,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就一直没有付诸行动。2016年,冯培红、孙英刚加盟浙大,我感觉有力量来创办《丝路文明》学刊了。我们几个人一合计,就开始组稿编辑。2016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第一辑,以后每年一辑。现在已经出版了四辑,第五辑正在组编中,下半年即可出版。除了我们三人外,我们的团队还有马娟、罗帅、秦桦林三位老师。另外还有博士后宋翔、赵大旺及博士、硕士研究生。
    《丝路文明》学刊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阐释古代多元历史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推进当代东西文化交流为宗旨。将“丝绸之路”的研究置于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即重视文明的发展、交流与融合。
    为了办好《丝路文明》学刊,我们成立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编委会。我们的编委不是挂名的,要实实在在的写稿、组稿、荐稿和审稿,这样才能保证刊物的质量和水平。
    《丝路文明》学刊注重原创,尽可能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我们的办刊宗旨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肯定,从已经出版四辑的论文作者可知,除了我们团体成员的成果外,仅中国大陆的学者,就有朱雷、郑学檬、徐文堪、刘迎胜、王子今、荣新江、林梅村、吴丽娱、芮传明、李锦绣、李华瑞、王冀青、张学锋、孟宪实、黄正建、鲁西奇、刘乐贤、尚永琪、王永平、施新荣、马建春、拜根兴、杨富学、潘晟等教授,可以说,都是活跃在学术前沿的著名学者。他们将自己的论文给《丝路文明》,这是非常难得的。在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鞭策我们一定要将刊物办好,对得起这些学者的信任和支持!
    至于《丝路文明通讯》,则是我们内部印发的资料,仅仅是我们科研活动的反映。主要是为了留存资料,也让学校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了解信息。
    
    刘进宝教授主编的《丝路文明》和《丝路文明通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