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语言学科服务西部大开发的潜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0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邢向东 参加讨论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导意见》第六个大问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其中第二十二条是“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教育高质量地发展放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语言学科作为一门与社会须臾不可分离的学科,理应充分认识到本学科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的责任和担当,加强问题导向,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做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进一步强化高校在语言扶贫中的作用 西部高校应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主力军作用,强化西部地区国家语言文字的普及推广。西部高校现有15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担负着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培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类培训多依托某个专项工程进行,所以抓好工程项目完成后的延伸拓展极为重要,既要探索将培训常态化、定期化,还应不断拓展培训区域和内容。 推广基地是孵化器,要为当地培养培训教师,其培训常常是“示范培训”。推广和培训要做到事半功倍、优质高效,就必须增强对当地语言、方言的针对性。这就要求语言学者深度参与,调查当地的民族语言和方言,掌握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编写具有地域针对性的教材和软件。我国几十年来推普工作的成功经验证明,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比如,不少高校有较强的语言学研究团队和研究生,可以到帮扶地区开展方言调查,与当地老师一起编写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同时,这样也为研究生找到了研究方向。 服务社会与学术研究互相促进 需要转变研究观念,进一步加强应用研究,这样可以强化语言服务社会功能,加强语言扶贫力度。语言问题是西部地区致富奔小康和社会和谐发展中相当重要的因素,语言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是制约西部贫困地区青壮年、儿童发展的瓶颈之一。提高语言能力首先指提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说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要使贫困地区青壮年能够“走出来,融进去”,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加强民族团结。 语言扶贫关系到更广大的青壮年人群,难度比教师培训更大。西部高校在为定点扶贫地区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同时,还要和帮扶地区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开展语言扶贫和语言服务。语言扶贫活动依托于教育部帮扶项目,其实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还远远满足不了语言扶贫的需要。此后语言扶贫可以常态化、定期化,将重心下沉,在优化工作流程的同时,组织语言专业研究生、大学生定期到贫困地区,一边培训,一边调查当地的语言方言、语言生活、语言景观(如街道名牌、牌匾、标语、景点介绍、指示牌等)、语言规范化,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既服务于提高扶贫对象的语言能力、语言生活质量,也能够采集活生生的语言材料,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言学界积极应对、完善应急语言服务的经验,也值得西部地区语言学界认真学习和总结,为强化西部地区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发掘语言资源可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从而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创建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2015年以来,随着语保工程第一期的实施,西部地区高校培养、积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语言、方言调查力量,积累了语言资源文化调查保护的丰富经验,有的高校还筹建了高端的语言实验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大同地方教育、文化部门的合作,拓展和深化语言文化资源的调查、保存工作,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语言文化、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二者并行不悖、和谐共存的有效途径。在科学保存数据、出版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类专书的同时,高校可与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开展合作,提供咨询服务,利用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提升西部地区的文化旅游品质,在文旅项目中呈现真实的地方文化,杜绝对地方文化的随意改造。经过数年调查记录保存,在西部地区筹建“语言/方言博物馆”具备了可行性。这方面广西贺州学院走在了前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以平台创新加速西部高校语言学科发展 建设区域性的语言服务、语言调查研究协同创新平台,是加强西部地区语言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语言学无疑属于“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加以建设。笔者认为,加强西部高校语言学科建设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一校、一院单独建设的思路,探索搭建语言学科某一研究方向的协同创新平台的新路径,加强团队、人才的校际共享、流动和联合培养。具体如“西北地区语言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平台”“西北地区语言能力提升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平台”等。 西部高校语言学力量不平衡,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分布极不均衡。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校际合作。除区域合作外,还可以寻求国际合作和东部沿海学校的支持,积极引进人才。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区域内合作,增强自己的造血功能。西部高校语言学专业的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比如,近年来的语保工程大大强化了高校语言学科之间的联系。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八届,成为常态化的国际会议和合作交流平台;十六所西北高校组建的“西北方言调查联盟”,也开展了有效务实的合作。以上两种合作交流机制在西北高校方言学科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将这类已有的合作机制转变为实体性的协同创新平台。例如,“西北地区语言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平台”,就可以联合已经加入“西北方言调查联盟”的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内蒙古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共建强大的地理语言学、汉语方言学创新平台,并同民族院校的民族语言学专业接轨。 协同创新平台应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人才、成果、资源的共享流通为途径,以语言学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开展实质性的协作,并与东部高校语言学科对接,增强各高校语言学专业的造血功能,实现区域内外语言学科的共同发展,满足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对语言学人才的需求。 语言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双一流”高校在其中具有领头雁的作用,应当瞄准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形成中的新需求,变“向东看”为“两头看”,勇于担当,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提高语言学科的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湘桂交界地带的族群互动与语言演变
- 下一篇:国家安全视域下的民汉双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