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社科圆桌】开启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征程


    
    
    嘉宾:
    王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
    王灿龙,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李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会长
    李利芳,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兰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任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赛音 马云飞 张雨楠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深入解读《意见》精神,阐释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中国社会科学网特邀四位学者就此话题展开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本次印发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王锋: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首先,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意见》基于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对语言文字的性质和语言文字事业的作用进行了科学、全面的新表述,把语言文字事业进一步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次,明确目标,引领方向。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语言基础,这对语言文字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社会各界增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共识,形成工作合力。最后,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精准施策。《意见》明确提出了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相关工作的问题所在,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仍不平衡不充分,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适应信息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有利于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聚焦特定重点人群精准施策,为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精准化推广普及指明了工作方向。
    王灿龙: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新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当前,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其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再者,有利于人们提高知识水平,加深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并助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出国门,使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最后,有利于人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把握各种机遇,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语言生活在新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意见》呈现出哪些亮点和创新点?
    王锋:《意见》紧跟时代潮流,回应社会关切,锚定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呈现出较多亮点和创新点。一是强调了党对语言文字事业的领导。在阐述语言文字事业的定位和作用时,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专设第十九小节“加强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语言文字工作全过程。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服务大局”和“服务人民”的统一,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服务和语言能力建设目标。三是提出了“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新理念,有利于重视客观存在的语言矛盾和语言竞争问题,妥善处理各类语言文字关系。四是明确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目标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五是面向未来,着眼于信息化发展,明确了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在国家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王灿龙:《意见》是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除了确立指导思想、明确基本原则、提出工作目标之外,还做了政策上的谋划与要求、工作上的部署与安排,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催人奋进。比如,将普通话的普及工作分为两个时间段,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可操作性强;对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区分不同的主体,提出明确要求,科学而务实;对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再比如,强调提高语言文字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建议加快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要求支持和服务港澳地区开展普通话教育;重视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的工作,等等。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并且已经融入国家的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文字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意见》强调要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识,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意见》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定盘星和指南针,能很好地确保语言文字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其社会规范服务和国际交流等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李艳:《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之举。文件要求“加强语言产业规划研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语言创意等语言产业。”近十年来,“语言产业”从学界探究,到进入国办文件,成为国家政策正式提出;我们坚信,未来十年,语言产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必将迎来更为繁荣的局面。我们还看到,语言资源、语言能力、语言服务、语言技术、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智库、语言治理等“语言生活”术语在文件中得以充分体现。语言经济生活无疑是社会语言生活面貌的重要方面,与语言政治生活、语言文化生活等共同构成社会语言生活的整体图景。要揭示语言经济生活的问题、规律,研究语言产业的现状、理论、政策和发展路径;开展语言产业调查,掌握语言产业国情,建立语言产业全行业数据库;推进产学研结合,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问题导向研究;开展语言产业政策研究、国别研究,发挥智库作用,以学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突出“新文科”“交叉学科”的特质,建立语言产业学或语言产业经济学,为语言产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培养服务和社会服务。《意见》关于语言产业及相关内容的表述和要求,无疑构成其中一个显著的创新点。
    李利芳:《意见》立足新时代,直面新形势下我国语言文字事业亟待提高的突出问题,呈现出很多亮点和创新点,结合兰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提出的“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理念,提高了我们对语言文字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思想认识,增进了我们在基层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方法论指导,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语言文字的政治、社会、文化、育人和对外交流功能,推进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自觉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建设。二是进一步明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要“牢固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这一定位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深化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功能定位、责任担当、发展规划等均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特别是结合兰州大学的区位与学科优势,在帮助我们厘定工作重心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三是强调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这一方面指示我们要全力做好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同时更要思考如何推进大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一体化目标建设,特别是要积极探求高校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优势与潜力,在推进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发展空间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意见》主要目标设计了到2025年和到2035年两个时间段的目标。其中,到2025年的目标是“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那么,在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应如何兼顾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方言的濒危消失问题?
    王锋:“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面向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推广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同时也要兼顾民族语言、方言的保护传承。一是积极宣传和普及科学语言观和语言意识。包括:积极倡导语言资源观,摒弃功利主义语言观。让全社会了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都是重要信息文化资源;倡导多语化社会和多语能力建设。二是积极引导开展不同层面的语言规划。在汉语方言区和民族地区,要通过制订不同层面的语言规划,引导社会各界科学开展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特别是引导鼓励开展家庭语言规划,从语言习得阶段抓起,努力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母语的多语自然习得。三是积极倡导推进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做好各方面的语言服务,形成有利于多语言学习应用的语言生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功能互补、和谐共生的关系,积极宣传倡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并行不悖,而非“非此即彼”的矛盾和排斥关系,不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取代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是进一步挖掘弘扬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互促进。根据相关数据,至少7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语言文字承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进一步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充分展示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五是做好“两个面向”,面向信息化和面向青少年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以融媒体形式,吸引青少年关注和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六是做好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为多样性语言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王灿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的是汉语普通话和简化汉字,它们具有法定地位。义务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使用“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是宪法赋予的使命,也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法治理念。关于有些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濒危消亡这个问题,要科学辩证地看待。任何语言(包括方言)都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其发展演变的路径和方向不会一成不变,而且语言总是因人而在,因使用而活。因此,最终决定语言命运的是它能否便捷高效地满足社会人群的客观需要以及使用该语言的新生代对这种语言的自主认同和习得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受自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或发展兴盛,或萎缩消亡,都是正常现象。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人类语言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语种在减少。对于我国有些方言和民族语言濒危消亡的问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在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字的同时,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方言与民族语言及其文字,比如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就持续做了不少这方面的相关工作。
    李艳:《意见》要求“大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提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同时要求“大力推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这两方面的要求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贯彻,表明了我国奉行的基本语言政策,即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普通话是56个民族的共同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同时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汉语各地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处理好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这里有两大任务,既要注意消除语言冲突,主体与多样相统一,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又要注意挽救语言濒危,维护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好、传承好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我国举办,与会者共同讨论发布了《岳麓宣言(草案)》。会议前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实施,第二期建设也已经启动,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充分说明我国的语言政策既融入世界,又适合国情。
    李利芳:《意见》明确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内蕴了深刻的科学的发展的语言观,包含着对我们国家语言生活、语言文化的整体观照,且持有非常自觉的语言资源意识,尤其强调语言文字之于文化软实力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意见》介绍了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五项任务,五项任务包括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大力提升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这五项任务是一个丰富全面、立体有机的工作体系,彼此环环相扣,互为补充与支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普通话的普及率提升与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是这个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健康发展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积极促进当地群众语言文字能力与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积极推进当地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更加关注科学保护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意识与方法。《意见》在“保护开发语言资源”中提到“建设完善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等,其实已经对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高端的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推动《意见》制定的目标任务落地生效,提到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实践中,我们应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实施手段和宣传方式,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王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发力。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对各汉语方言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定的重点人群如农牧民等进行深入研究,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供学理依据。二是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基于不同区域环境、母语背景、年龄阶段、生计模式等社会文化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群体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学习措施和评价标准。例如,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为母语中没有声调,掌握普通话的四声有困难,容易发生偏误,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及相适应的评估标准。三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语言教学。学校教育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渠道,也是容易推进的工作。当前的工作难点是社会性推广普及,重点是农牧民青壮年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短期的集中培训班有一定效果,但投入大,缺乏可持续性。要重点开发适合于不同方言区、不同民族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APP,有助于手机端的日常化学习。四是加强语言服务,避免语言歧视。努力扩大各项语言服务,包括应急服务、学习服务等。既要积极鼓励引导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供各方面的学习保障,同时要营造语言和谐氛围,避免语言歧视,比如“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会被认为是语言歧视,应尽量避免。引导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倡导积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方言、民族语言文字的和谐多语氛围。
    王灿龙:“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这个工作方针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我国普通话推广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按照《意见》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普通话推广工作,首先需要抓的就是宣传,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全国上下开展学习宣讲《意见》精神的活动。通过学习宣传,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行业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推广普通话是基本国策在新时代的延续,使用普通话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有利于公民个人在更广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施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多数省市的绝大部分人群普通话已达到较高水平。因此,目前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应重点针对普通话水平薄弱的地区和普通话水平较低甚至不会说普通话的人群,这可以称之为“定点推普”。有关省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定点推普”工作计划和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各地语委机构和教育部门要组织实施推广普通话的具体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可以跟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工作关联起来,互为促进。相对于过去而言,目前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有许多优势和便利,既有过去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又有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可以使用。新技术手段和媒介一旦使用得当,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当前,普通话推广工作也面临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或面对部分特殊群体的时候。因此,要避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和草率敷衍的工作作风。对于一时还不理解这项工作的群体或个人,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国家政策的宣解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人们认识到,掌握普通话不仅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更重要的是个人在全社会获得广泛发展机会的一项必要技能,掌握普通话直接受益的是当事人自己。此外,普通话推广工作也要注重实效,既要对国家负责,也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艳:《意见》要求“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为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着力实现均衡普及,又要着力实现高质量提升。2025年普通话普及率实现85%,同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全面达标、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全面完成,并且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规划工作任务时可以考虑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家园中国”推普攻坚行动,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考虑实施语言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服务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考虑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提升行动,服务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具体举措上,语言文字宣传教育应注重新媒体、融媒体运用,通过技术赋能增强宣教效果;语言治理应体现路径创新,如大力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度,纳入各级政府普法计划;如对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做出统一的制度性安排,纳入学分管理;秉持“扎根学校、深入家庭、辐射社会”的理念,推动社会多层面的语言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国民语言文化素养,提高国民语言能力,如在城市社区开设“市民语言文化大讲堂”,在中小学开展“语言文化主题校园建设”,在全社会开展“寻找经典诗文中我的家乡”活动等。
    李利芳:大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需要建立健全长效化、常态化普通话培训机制,培养建成高质量培训师资团队,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组合化的工作模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兰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大班集中教学+小班个别辅导”的培训模式,精心安排专家队伍授课,优选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志愿者课下辅导,培训中坚持理论知识和示范练习紧密结合、学风引领与习惯养成合力育人、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提升有机融通、周期培训与定期回访跟踪并举推进的理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历次培训活动均取得显著的培训效果,授课教师、志愿者同学与广大培训学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高校青年学子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力量,可以积极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打造专业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推普文化交流平台。加强案例库建设,形成参训学员“培训+产出”机制,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培训资源,取得明显成效的学员分享培训心得,录制视频,或将其纳入志愿者团队,形成链条化的宣传效应。特别要注意的是,参训人员的积极性调动问题,因地区、人员不同难度有差异性,我们在培训中尤其要重视工作态度与方法问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