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泥泞路 做双语服务先行者——访贵州民族大学双语教师韦荣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9:11:33 《贵州民族报》2014年4月 罗娜娜 参加讨论
水语考官合影(左起王炳江、杨昌耸、潘朝霖、韦述启、 韦荣平)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益,发展民族教育,维护文化安全,增进民族团结,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形势下,切实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意义重大。 在少数民族母语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培养民-汉兼通双语人才的有效措施,双语教学在服务于民族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最直接的载体。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要求。在少数民族双语文教学中,双语教师既能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族的淳朴特性,又能感受到因长期闭塞导致与其他民族间存在的差异性,本报记者就双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采访了贵州民族大学双语教师韦荣平。 记者:您好,请谈谈在您从事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教学体会? 韦荣平:相较于以前,目前的双语教学正逐渐步入有序状态。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招收的学生大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母语基础。由于贵州省民宗委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加上贵州民族大学制定出台的包括减免少数民族双语文专业学杂费及其他一系列补助政策、对口就业推荐等,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该专业的报考学生较少,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想既保证课程进度、专业度,又保证课堂的生动性、氛围的活跃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双语课堂上的学生不多,除了必要的知识讲解,剩余时间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大眼瞪小眼的尴尬境地,所以怎样寻找双语教学新方法?怎样提高学生积极性就成了双语教师课堂外经常讨论的话题。 经过多年的双语教学,我认为改变双语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一是课堂内外,双语教师都用少数民族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即使在课堂外也能通过这样的对话感受到学习的氛围,也能让学双语的学生有一种“压力感”,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怕”见到老师,因为双语老师不定时、不定场景的出现就是双语教学突击检查的时间,这里说的“压力感”是指一种心里上的暗示,促使学生要把双语学习生活化、常态化,让双语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说自己民族的语言不再“遮遮掩掩”,并能够积极大胆地进行交流。 二是让老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从单纯的师生关系转为亦师亦友,一方面在心里上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比如课余时间,可以把不同民族语种的学生聚集起来,师生间用民族语言探讨各方言土语间的异同,甚至可以闲谈在少数民族中一些因为音异缘故造成的笑话等来培养学生对于自己母语的科学认识与热爱,继而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传播起到承接的作用。在这样良好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能够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和学生感兴趣的方言土语进行教与学,这对于双语教学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记者:您在从事水族双语教学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困难? 韦荣平:首先是教材问题。就目前而言,在水族双语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材,上课所用的课件,主要是从图书馆所存的各年代关于水族语言调查的文本资料,但是因年代久远,书籍或遗失,致使很多现有资料来源无从查起;或缺失,造成有上文没下文的断篇之作。虽然,目前正在筹备出版适合大学民语的教材,但这种民族书籍的极难复制性,给后续双语优质教学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其次,相应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备。一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二是双语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还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开展,我认为双语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之余辅之以实际运用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记者:对于目前在全国掀起的双语教学热潮,您有什么看法? 韦荣平:现在全国都积极地在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双语文”教学的公共服务,这其中就包括双语教材的编写出版以及配备特岗双语教师;加强双语教师等方面的培训,各地实施符合本省情况的双语教育动态管理,实现双语教育的科学发展更好服务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件在从事这项事业的工作者最好的肯定。 一方面,这是国家民族政策的具体措施,真正的践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各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视。众所周知,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只有各民族的文化真正发展起来了,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也才有出路,这也符合中国梦的具体内涵。这一热潮也是符合民族发展需要的,国家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地区需要大量的双语人才,譬如教育、司法、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等都急需一批有相关知识的双语人才来开展工作。只有民族教育受到重视、并坚持长期重视,才能使民族语言和文化不会消失,才能更好地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既要发展民族地方的经济,也要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这才是对民族发展的真正科学认识。 另一方面,在我看来,少数民族语言是一门需要重视的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我为例,在最初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时候,还处于各方面条件非常不完善的时候,近些年来,随着上级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双语教学的发展才有了相当大的改观,现在在全国都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既是对这门课程付出过努力、坚持的老一辈专家、教师的肯定,也是对新一辈正在从事这门课程老师的鼓励,这肯定是一股春风,让这门看似冷门的专业,在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工作中起到真正作用, 是值得高兴,甚至值得庆祝的事。 记者:作为少数民族语言老师,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推广来说仍是比较偏的一门,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韦荣平:不得不说,在当下的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边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语言的消失速度之快较之先前是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作为一名双语教师的我有些担心,甚至焦虑。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少数民族的人群使用民族语言的频率在逐步下降,有些基本词汇的读音已经直接借用汉音而忘却了原来母语的读音,连原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都留不住,就更不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再造能力了。随着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逐年增加,携子带女外出接受教育的情况更是常态,这就导致了一些边远农村刚刚投资建好的学校,最尴尬的时候是一个学生都没招到。这不仅是各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少数民族祖辈相传的文化难以延续的重要症结所在。这些现象的出现也让相关部门在民族语言文字的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难题。 再者,一些民众对于少数民族语言认识的误解也使得推广效果甚微,一些民族地区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会普通话就行了,就算以后不会讲水语又何妨,会讲水语又有什么用”。这两年在水族一些地区实施的民语教育得不到实施主体的认可而效果堪忧,直接导致了教与学都疲于应对的境地,已经在民族语言文字推广有些偏离了原先目标(致使民族语言文字在推广上偏离了原先目标)。针对上述的现象,要真正实现民族语言的良性推广,一方面要提升民众自身认识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应该还要兼顾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民族地区量身定做的经济发展策略,突出民族地区的经济亮点如民族旅游业及其附带的各种第三产业,带动民众的积极性,培育民族自豪感,摒弃心底里的自卑感。要达到民族语言得到良性的发展,前景还任重道远。但随着国家出台的如《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近年来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方面的推广,在实现经济起飞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置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作为培养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师,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也相信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民族语言将会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 人物档案: 韦荣平:男,水族。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2004级本科、2008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2008年,参与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黔东南地区); 2009年7月参与吴晓萍老师《屯堡后裔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课题在安顺地区的实地调查;参加三届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年9月兴仁“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暨兴仁“盛世苗家”文化品牌创意研讨会,提交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2009年11月参与水书及南方民族古文字研讨会; 2010年10月全国语言接触与语言关系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水书与水族社会》、《水汉“吃”的语言学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