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保卫根据地:揭秘抗战时山西新军决死第一旅(4)

10月21日,“扫荡”的各路日军先后进入沁源县境。由于太岳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均已转移,群众也撤走了,因此进入沁源的日军得到的仅是一座空城。在合击岳北领导机关扑空后,日军随即转入了“清剿”,但仍是一无所获。此时,我军反“扫荡”却取得了一定成果。由李聚奎指挥的转移到外线的决死第一旅主力在第三八六旅及沁源、屯留等地民兵的配合下,到处袭击日军后方的交通线和据点;在内线坚持斗争的决死第一旅一部和游击队、民兵也寻机歼敌。至10月底,太岳军民即歼灭“扫荡”的日伪军数百人,打击了其嚣张气焰。至11月中旬,日军将大部兵力撤走,只留下第六十九师团伊藤大队驻守沁源城关、中峪、阎寨、交口4个据点,同时,在安泽和绵上的据点分别留下了一部分兵力,以配合伊藤大队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日军的此次冬季大“扫荡”就此草草收场。
     留在安泽、绵上、沁源的日军在同蒲、白晋铁路沿线到处抓民夫,抢修安(泽)沁(源)大道和二沁(沁县至沁源)大道,在城关东北的莲花池附近赶修机场,另外还在据点周围挖壕沟,修碉堡、炮楼等防御工事。城关据点的日军还在城外竖起了一块写有“山岳剿共实验区”的木牌,在城关门楼两侧刷写了“剿共灭匪”、“建设华北”等大白字标语。显然,日军此次是铁了心要在沁源干出点“名堂”来。
     为进一步加强太岳区军民对敌斗争的指导,中共太岳区党委、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主要领导人薄一波、陈赓、安子文、李聚奎等及时分析了沁源敌我双方斗争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后,针对日军长期“驻剿”的企图,决定对其采取长期围困、逼走敌人的斗争方针。具体来说,就是把沁源县城及其他各据点周围的群众全部动员转移出来,实行彻底的空室清野,给入侵的日军留下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并对其主要补给线实行彻底性破坏,断绝其交通运输,最终迫使敌人退出根据地。
     1942年11月11日,中共太岳区党委、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决定,成立以中共沁源县委为核心的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以决死第一旅为主参加围困斗争。同时,中共太岳区党委指示沁源县委:要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对敌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在李聚奎等人的具体指导下,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于11月18日成立,总指挥由决死第一旅第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兼任,政治委员由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兼任。11月下旬,根据李聚奎等领导的指示,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作出了围困敌人的军事部署。
     为密切协同参加围困斗争各部队之间的联系,李聚奎与参谋长李成芳等人又指示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要建立起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共建立了13个游击集团。李聚奎等多次深入围困斗争指挥前线进行调研,并对围困斗争进行具体指导。经过两年半的围困,至1945年4月,英勇的沁源军民共作战2700多次,歼敌4000余人,并最终将日伪军赶出了根据地,使日军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遭到彻底破产。
     在指导沁源军民进行围困斗争期间,李聚奎还指挥决死第一旅多次参加反“扫荡”作战。1943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了第三十七、第六十二、第六十九师团等部,加上伪军共2万余人,采用所谓“铁磙式”新战法,对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面对日军的大举“扫荡”, 李聚奎一面指挥决死第一旅进行反“扫荡”作战,一面指导沁源军民继续进行围困据点里的日伪军的斗争。10月下旬,第三八六旅一部在洪洞县韩略村设伏,一举全歼了日军战地观战团,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1月下旬,决死第一旅、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在太岳区军民的配合下,粉碎了日军的此次“扫荡”。
     至此,经过反复的较量,李聚奎率领的决死第一旅不但没有被日军打垮,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并始终屹立在太岳山区,为我党领导的太岳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3年11月,李聚奎根据组织安排,离开沁源,离开他工作了近3年的决死队,赴延安学习。薄一波曾说:“聚奎同志训练军队有方,作战机智沉着,表现出我党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的优良品德和作风。聚奎同志对山西新军的建设是立下了功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