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2)


    (二)中观层面的经验总结和路径探讨。
    从中观层面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主要体现在学者们分别对我国不同的省、自治区进行的经验总结和路径探讨,其中尤其以对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研究为突出代表。
    如对新疆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面临的问题思考和工作路径分析。伊丽丽结合新疆民族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主要对策。张云等提出构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的现实路径,一是在和谐共居、睦邻友善中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在各民族互帮共学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在各民族团结共事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四是在和谐共居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杨生明谈到了促进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对策建议,认为应当从强化感情纽带、深化物质支持和净化维稳态势三个方面入手,在“和谐共居、互帮共学、团结共事、幸福共乐”的主题指导下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再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学者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经验总结,推进路径探讨。如罗彩娟对广西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利益保护制度建设,统筹资源以发展地方民族特色产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深化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
    除五个民族自治区外,还有其他从中观层面对某个省区进行的研究,其经验总结和路径分析对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研究来说非常必要。
    (三)微观层面的实证案例研究。
    除了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和探讨,中观上的经验总结之外,还有不少研究成果是以具体的对象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来讨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城市社区建设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少学者围绕如何推动建立城市嵌入式社区及其他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哈正利提出了以民族传统组织丰富社区管理手段、以民族传统生计方式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以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文化建设。陈纪等认为,民族间互动是促成民族交往的条件,资源支持是推动民族交流的重要保障,城市认同是奠定民族交融的心理基础,可以此构建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
    在城市民族工作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徐祥运、丁开明、刘莉、赵月梅等具体考察了不同地方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存在的问题,考察当地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贯彻落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并提炼经验特点,提出促进当地城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措施建议,包括提升城镇化水平、完善制度与保障体系、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提升外来流动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水平等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物质基础,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和安全保障等。多数学者认识到城镇化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相互影响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以城镇化来促进城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乌小花等通过以浙江省宁波市的ZL社区民族工作为例,探讨了该社区颇具特色的多元互动协作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认为符合特定条件的城市多民族社区通过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互嵌式建构,可以很好地促进和实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些都是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有益探讨。
    目前,专门针对农村社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个案研究并不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袁东升对贵州一个村落里的杂居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如通过研究当地苗族与水族共食习俗场域,展示出包容他我的认同机理,以及地方性互惠逻辑如何促进族际共同体的共融等内容。
    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路径探讨
    自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述提出以来,学术界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一些问题上多数学者逐渐达成共识,如普遍认为党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之上,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但也应认识到,学术界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没有触及或关注较少的问题,这也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路径。
    (一)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研究。
    通过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提出、阐述、内涵解读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全面、准确地理解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们更好地开展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提。
    (二)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即使纵观各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与周边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象;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更是经由长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而发展形成的居住格局。但是,目前从历时性角度开展的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专题史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因此,从时间的角度上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非常必要,纵向梳理和研究多民族杂居地区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弄清民族交往互动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探讨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演进规律、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宏观的理论阐释层面和中观的经验总结,以及微观的个案调查研究三个方面,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以现有文献与理论为基础,并且主要集中于宏观、抽象的理论研究和中观层面的经验总结,而针对某个地区具体而微地考察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如前所述,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有关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城市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以及少数农村多民族社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考察,真正建立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的针对一个社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况的研究成果相对还比较欠缺。
    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如何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处于什么样的程度,有哪些表现,这些是我们要加强开展研究的领域。在实证研究上,应当深入到各民族杂居区的具体社区当中,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故事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各民族交往互动的典型例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与田野调查方法,从空间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生动案例,才能最终探索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和有益经验,也才能最终提炼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路径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
    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