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性别差异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恩施州麻柳溪村为样本


    内容提要: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旅游扶贫已使众多民族村寨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但从精准扶贫和脱贫对象来看,因长期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妇女作为贫困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在家庭和社会中均处于从属地位,在旅游扶贫中往往被忽视、被遮掩,难以获得与男性对等的扶贫权利与成果。鉴此,文章结合性别、旅游和反贫困三者互动关系,以恩施州麻柳溪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揭示出旅游扶贫中,男女在认知态度、参与行为、参与层次和扶贫成果分享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进而提出了制定性别差异扶贫政策、强化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开展性别差异化培训和创建性别差异效益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性别差异/民族村寨/旅游扶贫
    厦门交警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BMZ053);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SW14002)。
    作者简介:邓辉,中南民族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朦,中南民族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扶贫难度大,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旅游扶贫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不同于以往“输血式”扶贫,而是以贫困人口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发展机会和能力,进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①。然而,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由于“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男女在旅游扶贫中的角色地位、路径选择、成果分享以及返贫比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我国现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显示,从收入来看,女性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男性0.4个百分点,女性贫困程度高于男性;从权利来看,女性劳动力中文盲占比高出男性10.2个百分点,脱贫难度高于男性①。旅游扶贫中的性别差异问题不仅被实践者所忽视,而且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盲区。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先后于2017年8月上旬和2018年7月下旬两次走进集中连片的特困民族地区—湖北武陵山片区,并选取恩施州旅游发展较好、但至今仍未全面脱贫的麻柳溪村作为调查样本来研究,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与实证分析,来了解旅游扶贫中性别差异的实际状况,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麻柳溪村基本情况
    麻柳溪村位于恩施州咸丰县黄金洞乡,是一个以羌民族为主体的典型贫困村寨,也是一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村寨。全村365户、1384人,其中,贫困户143户、416人,羌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8%。
    2007年麻柳溪被确定为老区贫困村。2009年被认定为“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②。同年,在黄金洞景区带动下,麻柳溪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广辟茶园,开启以“茶”兴“旅”新模式③。2010年,麻柳溪村被确立为“全国首个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从此以后,麻柳溪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3300多万元,扩大有机茶园、完善基础设施、改造特色民居和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并按照“一村二品”(有机茶叶品牌和羌民族风情旅游品牌)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旅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麻柳溪村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一批“宜居村庄”。2013年,麻柳溪村又荣获“湖北省十佳民族特色村寨”称号。目前,麻柳溪村拥有有机茶叶种植面积1650亩,年产茶叶1600多吨,实现茶叶收入825万元。另外拥有农家乐23家,其中民宿10家,年接待游客规模15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45万元。农旅融合带活了产业,带活了乡村,麻柳溪村一跃而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和旅游名村。
    二、旅游扶贫性别差异的特征分析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基本测量工具,并辅以重点访谈。问卷内容包含四部分:居民统计学特征及社会属性;居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认知;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效应感知。同时,结合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量化评价。在麻柳溪村收集一手资料时,共发放问卷10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86%。然后以Excel、SPSS22.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首先,利用独立的T检验分析性别是否与旅游扶贫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其次,对人口特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利用百分比、平均值描述性统计分析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内容和效应感知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以女性为主,占65.12%。年龄以25—44岁居多,占被调查对象的67.44%,其中女性占43.02%,说明被调查对象中,中青年女性占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有能力的中青年男性大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的多是老人、小孩和已婚中年妇女。文化水平方面,村寨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仅占8.14%,中专及以下受教育者占被调查对象的74.42%。从性别分组来看,35岁以上女性学历普遍低于同样年龄的男性,18—34岁女性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差不大,甚至略高于男性。其中,年轻一代女性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占10.71%,男性占3.33%。从访谈中得知,过去女性受教育机会少、文化水平低,如今年轻一代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女性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反而是男性不愿意深造,情愿赴外地打工。
    
    图1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情况
    
    图2 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的情况
    2.认知态度的性别差异
    对居民旅游扶贫认知态度进行独立的T检验,以分析性别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结果如表1。在“对扶持居民参与旅游政策的了解”和“旅游扶贫作用就是提升村寨经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男性高于女性,后者女性高于男性,说明男性对旅游扶贫的内涵及政策了解远高于女性,女性则更关注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体现出女性对旅游扶贫认知的现实性。从与村民进一步访谈中得知,村寨男性在文化教育程度、对外接触范围、主导管理决策等方面占有优势,有利于男性了解和学习旅游扶贫政策。对女性而言,家庭价值高于自我价值,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不如男性。一定阶段后,受旅游扶贫经济收益的诱惑和家庭脱贫需求的驱动,女性才会选择参与旅游扶贫。
    表1 性别对旅游扶贫认知的T检验
    
构面 性别 T值 P值  
男(均值) 女(均值)
对村寨旅游扶贫开发内容的了解 3.8285 3.5746 0.585 0.875  
对扶持居民参与扶贫政策的了解 4.0063 3.8435 1.083 0.024*  
关注旅游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3.6984 3.0214 1.023 0.965  
旅游扶贫作用就是提升村寨经济 4.1553 4.3865 1.165 0.036*

    注:*为显著水平P<0.05。
    3.参与行为的性别差异
    (1)参与方式的性别差异
    调查发现,参与旅游扶贫开发已成为村寨居民务农和打工之外的主要生计方式和收入来源,其参与方式主要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⑤。女性主要是通过售卖土特产和羌文化产品、提供餐饮服务、参加文艺演出等直接参与的方式获得收入;男性则主要通过开办农家乐、受雇旅游业主参与服务等直接参与方式以及参与茶叶专业合作社等间接参与方式获得收入。
    (2)参与内容的性别差异
    从图3可以看出,旅游扶贫就业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占比高于男性,但男性参与茶叶专业合作社管理的人数为女性的3倍。有20%的女性售卖土特产品、羌文化产品,但这恰恰是男性参与内容最低的项目,仅占7.69%。就餐饮服务而言,女性参与餐饮服务的比重最大且远高于男性。男性从事最多的旅游活动是“受雇参与旅游服务”,占26.92%。可见,女性参与旅游主要集中在前台服务领域,有更多的机会与游客接触;男性参与一般发生在后台领域或管理领域,他们以家庭代表的身份在更大市场中进行经营、交换。
    
    图3 居民参与旅游扶贫内容的性别差异
    (3)参与层次的性别差异
    男性高层次参与度高于女性,主要表现在:村中茶叶专业合作社管理工作由男性主导,受雇参与旅游扶贫规划探讨的都是男性;在全村开办的23家农家乐中,大部分由家庭男性负责业务及规模扩充、服务人员安排与管理、客户联系与维护,以及主要物资采购等。女性则大多凭借家务经验负责服务接待、炒菜烧饭等事务。只有个别农家乐是由女性旅游精英在管理。总体来看,女性参与旅游扶贫人数多、内容广、层次丰富,而男性参与层次呈简单和高层次两极分化。
    4.成果获得的性别差异
    (1)旅游扶贫经济收入的性别差异
    在80位参与旅游扶贫的被调查者中,有45%的村民认为,旅游扶贫经济收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40%—80%。由于全家或夫妻共同经营农家乐所获得的经济收入无法分开计算,但结合访谈得知,旅游扶贫就业仍未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特征,男性仍然扮演着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造成除少数女性精英外,男性个人高收入占比普遍高于女性。不过,随着旅游扶贫方式的创新,新的就业机会更多的由女性分享,女性参与旅游扶贫的整体收入水平又略高于男性。
    (2)旅游扶贫正效应感知的性别差异
    旅游扶贫给麻柳溪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村民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分别为66.28%、63.95%,这也是村民感受最强的两种正效应。就性别而言,调查得知,女性对旅游扶贫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能力和素质”“推进村寨脱贫致富”“利于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等项的感知程度普遍都高于男性。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女性更细心、更遵守传统,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强于男性,更容易察觉到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二是因为参与旅游扶贫的女性在此之前的贫困情况较男性恶劣、无业人员也比男性多,因此,女性对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表现出了更大的关注与期盼。不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寨团结”等问题上,男性占比则略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更关注村寨整体发展问题,这也决定了男性在此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表2 居民对旅游扶贫正效应的感知
    
项目 样本总体  
增加村民就业机会 53.33% 69.64% 63.95%  
提升村民经济收入 56.67% 71.43% 66.28%  
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46.67% 41.07% 43.02%  
提高村民能力和素质 23.33% 46.43% 38.37%  
优化村寨生态环境 33.33% 33.93% 33.72%  
利于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 23.33% 30.36% 27.91%  
推进村寨脱贫致富 43.33% 51.79% 48.84%  
其他 6.67% 5.36% 5.8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