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二十大·二十题之“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 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永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各族人民幸福和富裕生活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要稳中求进、稳定宏观经济大局、接续促进高质量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族地区由于自身主客观的原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困境。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民族地区一体化发展,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途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构建市场一体化,畅通民族地区内外市场协同发展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其整合了商品、要素、技术等资源,使之能够在各地区自由流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标配,实现国内市场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市场的主体维度为民族地区实现市场一体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方面,政府发挥着统筹安排、监督管理的作用。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重要结合点,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是市场健康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保证市场公平、充分有力竞争的大环境之下,企业对民族地区实现市场一体化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为各种生产要素提供了发展和协作的平台。在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有必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机制,培育有前瞻性的发展型人才,激发企业的活力。另外,企业还要着眼于自身发展的生命周期,延长企业的产业链和业务链,顺应社会大环境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企业自身进行改造、创新和升级,促进企业的持续经营。如果市场主体是民族地区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躯干和框架,那么市场客体就如“鸟之两翼、车之四轮”,为民族地区实现内外市场协同发展注入灵魂和活力。市场的客体维度商品和服务是实现民族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坚实基础。一方面,我们要实现有形的物质产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进一步破除阻碍民族地区商品自由流通的要素,在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架起桥梁,使得两个市场能有效衔接,促进两个市场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无形服务的流动和集聚,努力打破阻碍劳动者在城乡、区域间流动的壁垒,通过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不断理顺调节各个利益关系,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合作开发。《汉书·地理志》载,广西“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广西具有区位优、平台优、政策优、市场优、资源优、生态优等六大优势,这些优势为广西自身开展国内外市场分工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广西正加快形成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合作空间广阔、商机无限。这些都为更好促进广西构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产业一体化,畅通民族地区内外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发展之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相互隔绝的,我们要海纳百川、集思广益,走一条民族地区产业协同振兴发展之路。为畅通民族地区内外产业协同发展,首先,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飞地经济”发展。“飞地经济”具有分离性、差异性、互利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发展“飞地经济”不是传统的福利性帮扶,而是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正好与发达地区在资本、人才、技术、物流、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互补,“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能很好融合两地之间的比较优势发展产业,从而解决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积极倡导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使各地的产业发展形成合力,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共同进步,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利益再分配,从而实现各方共赢,提高跨区域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最后,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有特色的县域产业经济,形成合理的市场专业化分工。县一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重要保障。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一县一产”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使得产业之间能有效协同发展,形成合理化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新态势。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较为落后。近年来,为了打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困难这个难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先后与眉山市、成都市合作共建了飞地工业园区,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新模式,这不仅解决了当地产业“小而杂、零而散”的现象,实现了不同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助、互利共赢的新局面,而且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加快基础设施均等化,畅通民族地区内外互通方式
    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的一般物质条件、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既可以提升各民族幸福感、获得感,又可以更好促进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实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互促共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体系。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掌握了交通要塞,就是掌握制胜的关键。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是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交流的工具,是城市发展、区域繁荣的坚实后盾。我们要杜绝出现出省“高速断头路”的现象,要解决民族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做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形成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融合、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民族地区数字信息化建设。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抓住这个发展契机,对民族地区的信息和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进城乡骨干信息网络的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普及提速工程,提升民族地区信息网络硬件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此外,还要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将数字经济融入到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让数字经济带动实体经济再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实体经济的扩容和改造升质。贵州省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分布广泛,海拔跨度大,修建公路铁路的难度大、时间长。但是,在过去十年间,贵州省的交通得到了快速高效的发展,实现了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到“桥梁博物馆”的重要过渡。贵州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让贵州省搭上经济发展这趟快车。此外,贵州还是第一个提出大数据发展战略行动的省份,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就建立在贵州省。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以来,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这些都为贵州省致力于构建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创新多种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
    乡村振兴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新方向,要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个重要抓手来实现。加快构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打破阻碍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壁垒,拆除遏制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藩篱,促进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市场、产业、资源有效衔接,多措并举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涂裕春,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王雨宇,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