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让“生态美”赋能民族地区“发展美”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凸显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生态美”赋能民族地区“发展美”,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走出一条民族地区生态和谐、绿色低碳、产业鲜明、生态宜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快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让“绿水青山美”为民族地区“发展美”赋能
    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内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供多样化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民族地区进行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其形成了众多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少数民族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独具一格、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亮点,民族地区要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融入到旅游产业中,打造集山水观光与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村,丰富“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从而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向更高附加值升级,以高质量发展的旅游业促进民族地区就业,扩大居民收入渠道,让“生态美”变为“百姓富”。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坚持“生态立县”,生态保护优先,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建成了无量山樱花谷、无量药谷、无量山藏茶谷“三谷”旅游区,将乡村建设成了山水相依、风光如画的美丽田园,5年来累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29.7亿元,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加速了南涧县实现共同富裕进程。此外,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还应利用好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发挥网络科技的推动力量。要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民族地区生态文旅的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媒体的流量资源打造地区生态文旅的“网红IP”,发挥直播经济对线下旅游的带动作用。要积极培育“云旅游”新业态,开发线上数字化景区体验产品,让游客足不出户也能体验到浓浓的民族风情,从而拓宽收入来源,实现“线上”增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将当地山水风光、民风民俗、特色符号等要素融入到一件件精美的文创产品中,创造出“壮锦”“凤灯”“花山”“珐琅彩百花”系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展示与销售,不仅以独特的文化品牌提升了自身知名度,带动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更将“生态美”变为经济财富,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让“绿色产业美”为民族地区“发展美”赋能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四五”规划的明确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抓手,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人类美丽家园的必然行动。民族地区碳排放地域差异较大,内蒙古、新疆等地作为提供化石能源供给的“高碳”大省,碳排放空间处于赤字状态,短期内达到“碳达峰”的目标存在着一定压力,但“双碳”目标同时也给民族地区带来了促进产业向绿色化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其具备开发绿色能源的资源禀赋,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一,甘肃、新疆、内蒙古的风能,云南的水电等清洁能源储量也居于全国前列,这为民族地区提供了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利机会,因此其低碳经济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空间。民族地区开展节能降碳工作,要积极调整电源结构,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开采与利用,提高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使用占比,保证清洁能源的有效输送,加快碳减排的步伐。“要坚持绿色发展,立足青藏高原特有资源禀赋,找准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西藏地区大力持续推进绿色能源变革,将自身资源优势转变为能源优势,逐步发展成以水电、风电、地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绿色发电方式为主体的电源结构,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接近90%,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使西藏实现了由“家家烧牛粪”到“绿电出高原”的巨大转变,“生态美”不仅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条件,更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民族地区碳减排也不应忽视农业碳排放问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低碳农业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模式不仅效率低下,更会在农药使用以及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需要采取更加高效、更加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实现农业的低碳化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和畜牧养殖方式不仅可以增产增收,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废物处理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民族地区要扩大对低碳农业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户积极开展规模化畜牧养殖,尽早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以绿色化发展为引领,打造了河卡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黄河谷地现代化生态循环农牧业、南部高寒生态畜牧业,通过实施绿色农牧业品牌战略,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使得全县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经济发展更加高效。民族地区要积极开展绿色能源产业、绿色农业产业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使“生态美”为“发展美”赋能,实现更加环保,更有效率的发展。
    积极改善民生福祉,让“宜居生态美”为民族地区“发展美”赋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提高农村发展质量的保证,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积极改善民生福祉,既是提升人民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又是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良好的人居环境关系到农民的健康福祉,也关系到农民的幸福生活,只有使农民过上“美丽生活”,才能使“美丽生态”与“美丽经济”三美融合,打造出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我们要坚持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我们要解决好“垃圾围村”、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关系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的问题,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以人地和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助力民族地区实现包括生态良好在内的更加全面的共同富裕。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那柯里村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村容村貌、有效处理污水垃圾和积极提升居民环境意识等措施,营造出整洁和睦的美丽乡村,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促进了当地“茶马古道”等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那柯里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生态美”助力“发展美”,“宜居生态”成为了那柯里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使经济以更加和谐、稳定、可持续的方式蓬勃发展。此外,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对乡风文明提出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用先进的文明思想、淳朴的乡村风俗、健全的村规民约妆点“美丽乡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让“乡风美”与宜居生态相得益彰,释放乡村文化的无穷魅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村落开展乡风文明建设,通过移风易俗、“门前三包”、重修村规等举措,使乡村旧貌换新颜,绘出道德美、乡风美、生态美的动人画卷,使当地居民以新时代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乡村建设中,为地区“发展美”增砖添瓦。
     
    (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冰,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