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8:11:32 中国民俗学网 王祥 孙剑艺 参加讨论
三、价值定位:系统开展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的必然性 方言民俗词语不是方言学、语言民俗学等学科研究的附属品,方言民俗词语及其调查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系统开展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是依据其独特价值做出的合理定位。 (一)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 方言民俗词语是风俗及其变异痕迹的忠实记录,蕴含着大众对生活多样化认识的深厚积淀。这些词语好像民俗这棵大树的无数根须,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的各个角落,触及地域民俗文化的每个细节。从具体词语入手,认识可以直达相关地域民俗文化的深层,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形成更宽广的民俗文化视野。如鲁西南某些地区称“男大当婚”为“寻媳妇”,而称“女大当嫁”为“寻主儿”(当地人发音近乎[ɕin41][tʂuər44])。这个“主儿”是指她的丈夫,这是传统社会妇女“三从四德”等旧道德在民俗生活中的反映: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寻找未来生活的“主儿”。该词含有明显的女性歧视色彩,但也表明了传统农村妇女婚姻生活的一个侧面:她们不能一辈子不出嫁,不能一辈子住在娘家,即使是离婚的妇女也必须再嫁。可以说,准确把握“这一个词”的民俗内涵,就能够理解传统农业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在方言民俗词语系统里,这种词语比比皆是。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的优势,就在于这类词语是世俗生活的毛细血管,甚至是生活的细胞,它能够从最细微处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哪一类词汇能够如此精确地对应生活中具体的民俗事象。 (二)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系统化整理 基于方言调查的方言民俗词语数量庞大,细致入微,具有相似民俗特征的词语还能形成“词语串儿”。这些词语内涵丰富,相互印证,相互支撑,能够系统展现地域民俗文化。如上文的“主儿”指的是女性的婚姻对象,那妇女再嫁则称“走主儿([tʂuər44])”。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方言民俗词语很丰富,如鲁西、鲁西南地区有“二翻身(或‘翻身’)”“再走一家”“迈二回(或‘三回’等)门槛”“前进”等,都是和农村妇女再嫁有关的词语,它们共同构成了同一民俗文化背景下的“词语串儿”。了解了“主儿”的文化背景和含义,一提溜一串儿,相应的民俗文化也能形成“系列”,这对加深理解传统农村社会妇女地位等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活动“织布纺棉”,其中就包括大量工具类、行为类、场所类词语,这些词语构成了丰富完整的“词语系统”,能够全面反映具体区域的传统手工纺织民俗传统。 这种“系统性”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比较”,即地域间的词语比较和民俗文化比较。每个地区的方言民俗词语和民俗文化都是一个小系统,更广大的区域则构成一个大系统。这种比较既可以体现在小系统内,也可以在大系统内进行;可以进行某一个词语的运用比较,如同物异地异名;还可以进行地区间民俗文化的异同比较。这样的比较其实是生活图景的比对。很明显,这样的比较是生动的,能够大大丰富更广大地区的民俗文化系统。 (三)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有利于抢救、发隐特色民俗文化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导致各地民俗事象发生变化。民俗文化在流传过程中会发生消减,以至于变异、消失,相关方言民俗词语也会退出生活。在城镇化速度加快、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式微的大背景下,不少方言民俗词语和相关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及时调查整理方言民俗词语并通过它抢救、发隐民俗文化意义重大,时不我待。如鲁西南婚嫁类方言民俗词“换书”,目前正逐渐退出现实生活。这一带农村,大约六十岁以上的人才会经常使用该词,而在年纪较轻的人群里,该词正被新式词语“订媒”“订婚”所取代。这是普通话词语“侵入”方言并影响民俗词语变化的明证,有必要及时记录整理。 发隐主要是指依靠残存的方言民俗词语寻找、描写生活中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方言民俗词语的演变和民俗活动相比,具有滞后性,发隐民俗文化,这些词语是最可靠的线索之一。如通过“开秧门”这个方言民俗词,可以重新了解安徽绩溪的某种生产旧俗;通过“站牛”词例,可以了解山东枣庄地区已经消失的“养站牛”旧俗。鲁西南地区有很多游艺类民俗早已消失,但是去古未远,也可以顺着方言民俗词语线索追踪相应民俗活动。发隐不光可以针对旧词,也包括新词,例如“开发区”这一新兴方俗词。然而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有的地区已经重新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楼房小区,“开发区”不久或将成为“过眼云烟”。如果想完整呈现当时当地的农村养老民俗细节,“开发区”作为最好的证据必须发掘出来(详见下文论述)。 (四)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能为后人留下翔实的语言和民俗资料 侯精一等在“图典”总序中说:“我们期待这套书的出版,能引起社会对保存方言及方言民俗文化的关注,尽可能为后人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这是一个语言学者对于方言结合民俗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刻诠释。今天调查研究的成果,对于后人来说则是无需考证的方言和民俗资料。如果不能及时对相关词语词义和民俗文化内涵作合理解读,后起词语和新兴意义会淹没、替代它们。这种淹没或替代对于新词新义来说是胜利,而对于当下的生活实践和未来的资料整理来说则是一种遗憾。因为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和一种词义,更是一种方言和相关风俗文化的完整性,这种遗憾几乎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山东梁山县的“回门”风俗近三十年发生了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的巨大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方言民俗词语。而今天大众口中所说的“回门”一词,其实负担了传统的“搬叫”仪式和新式的“回门”仪式,以及更新的风俗“一当三”等多重意思。所以,现实中各个年龄段的人所说的“回门”,其实都不能反映当下“回门”风俗的全部含义。 再如,今天的山东明清方言研究一般需要借助《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等有限的几种资料。要想明了其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往往要通过繁琐的考证。如果当年的方言民俗词语及相关方俗事象等资料能够留存至今,研究者的负担会大大减轻,研究质量也会大大提高。可见,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也具有“历时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