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新发展格局下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路径探讨


    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重庆市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是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最为集中的区域,西部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转移承接地,也是沿边地区和“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地区和重要依托,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态势良好,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636.45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528.35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3.44%,远高于全国5.99%的平均增速;进出口总额占比从2.14%提升至3.34%;外贸依存度从10.25%增长至11.64%。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引发国际运输和人员管制、贸易禁运、汇率波动等情况,外贸形势恶化,但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逆势增长2.08%,达1560.12亿美元,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实现正增长。基于国内发展需要和国际形势变化,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厘清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建议,有助于西部民族地区更好参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推进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角度看,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不仅是构成我国全面开放格局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开放政策角度看,西部民族地区开放一直伴随国家的开放战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相关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规划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陆续出台,国家对于其对外开放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政策倾斜力度也逐渐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在开放中逐渐凸显。梳理2010-2019年进出口相关数据来看,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呈现“增速快、边境小额贸易活跃、初级产品占比高、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特征。
    (一)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体现出较强的后发优势,进出口总额从636.45亿美元增长至1528.35亿美元,年均增速13.44%,外贸依存度达11.64%。分省区来看:广西增速最快,年均增速为17.09%,外贸依存度为23.12%,其次是云南、贵州和西藏,分别为8.93%、13.00%,4.60%、3.06%以及-0.45%和3.28%。西北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和水平相对较弱,其中内蒙古增长较快,年均增速为6.70%,外贸依存度为6.35%,其次是新疆、宁夏和青海,分别为2.65%、13.41%,5.28%、6.49%和-1.92%、1.30%。特别是新疆近年由于多重因素导致增速放缓,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
    (二)加工贸易占比较低,边境小额贸易持续增长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贸易方式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一般贸易(45.59%),边境小额贸易(36.69%),进料加工贸易(9.47%),来料加工贸易(1.87%),其他(6.38%)。由于民族地区沿边省区较多,如广西、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等,故边境小额贸易占比较高。分省区来看,2019年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宁夏一般贸易远高于全国57.90%的平均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程度较低;广西、贵州加工贸易占比超过17.00%,参与国际分工程度较高。与2013年相比,贵州、云南、宁夏一般贸易占比下降,加工贸易占比有所上升,外向型经济水平有所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广西、内蒙古、云南、新疆等自治区边境小额贸易持续提升,体现出沿边开放的优势。
    表1:2013、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出口货物贸易方式占比汇总表(%)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http://www.drcnet.com.cn/www/int/ 
    (三)出口产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纺织品等,进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出口初级产品占比较高,达12.19%,远高于全国5.18%的平均水平,具有农产品及资源类产品出口优势;工业制成品占比为87.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机械设备占比25.62%、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比14.42%及杂项制品占比7.77%。分省区来看,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出口初级产品较高,均超过15%,资源优势明显;广西、宁夏、新疆出口工业制成品占比较高,均在90%以上,制造业发展程度相对较好。进口初级产品占比为53.79%,高于工业制成品比重,主要集中在矿产品(43.01%),机械设备(18.35%)及植物产品(8.99%)等。
    (四)贸易伙伴集中在亚洲国家,欧美国家占比较小
    如表2所示,西部民族地区与亚洲国家贸易往来比较密切,占西部民族地区出口的77.89%,进口的66.55%,体现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良好的贸易基础。其次是欧洲,占其出口的9.58%,进口的4.46%;北美洲占出口的6.08%,进口的7.99%;大洋洲出口占比较低,仅为1.83%,进口占比较高,达12.32%。
    表2: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出口地区占比汇总表(%)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http://www.drcnet.com.cn/www/int/ 
    二、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后发优势
    截至2020年5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与65个沿线国家中的56个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1]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逐渐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前沿,以边境贸易为突破,以流通为导向,借助于“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基础设施改善、资金融通、投资注入等优势,逐渐加大西部民族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进而促进其就业发展,推动其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从而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对比国内东部、中部地区,西部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还相对较低,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更具区位优势,势必为民族地区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容量更大、地缘优势更加突出的国际市场。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造成冲击
    目前,疫情仍然在全球范围蔓延,对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造成负面影响,如内蒙古、新疆、宁夏等省份进出口降幅严重。如图1所示,冲击主要包括需求端和供给端。供给端冲击主要是针对原材料、技术等产品、服务以及其他中间产品的进口,由于出口国采取的各种限制出口、限制生产和人员隔离等措施,导致物流停滞,进口成本上升,难度加大,外贸企业进口受阻;需求端冲击主要发生在海外市场销售占比相对较大的外贸企业,疫情直接导致海外需求萎缩,订单减少或转移,客户流失,国内国际物流受阻,报关通关时间延长等。
     
    图1 疫情对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影响的机制
    图示来源:作者绘制
    (三)全球价值链呈现区域化特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流”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如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日本科学计划5.0等。全球价值链虽然以全球化为基本特征,但近年来,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印度等国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积压了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中,中西部目录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密集型、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和配套设施条目,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承接外资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
    三、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拓宽开放思路,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在当前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下行压力下,西部民族地区一定要秉承开放理念,树立开放思维、敞开开放胸怀、弘扬开放精神。要推动从“要素开放”转向“制度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2]一是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家发展规划,如内蒙古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云南、贵州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青海、宁夏、内蒙古积极参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广西、贵州、云南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并主动融入周边经济群及民族地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同时,要着重提升北部湾、呼包鄂榆、宁夏沿黄、黔中、滇中、天山北坡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承载能力及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内部区域一体化进程。
    二是强化机遇意识,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根据《中国口岸年鉴》(2019年版)统计数据显示,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对外开放口岸分别为20个、19个、4个、19个、18个,具有天然的向“一带一路”沿线开放的区位优势。基于西部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基础,应继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价值链。西部民族地区要将自身的比较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诉求结合起来,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为重点,不断强化“一带一路”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和生产经营网络体系建设。
    (二)夯实产业基础,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西部民族地区应深入实施“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夯实产业基础,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葡萄酒产业、畜牧业养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二是依托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推进优势制造业集群发展,如石油化工、矿产资源冶炼与加工、装备制造及信息技术等行业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价值链产业链。三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升级。促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及会展业稳步发展,并促进餐饮业、文化旅游业稳步回升。四是依托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着力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三)优化边贸形式,注重防范边境贸易风险
    边境贸易一直是沿边民族地区沟通国际市场、发展毗邻经贸关系的主要纽带。由于疫情目前还在全球蔓延,应注重防范边境贸易风险。一是疫情防控和口岸边境管控监督常态化,与海关检疫部门共同开展口岸消毒防疫工作。二是严格边境地区交通管控,落实边境便道和重点地段管控责任,加强边境抵边村屯人员管理,对边境经济合作中心、边贸市场、互市点等实施更严格的防疫措施,在做好防控前提下保障国际货运流通。三是积极改善边贸交易及结算方式,提供更为安全、便捷、高效的货物流通和交易结算方式。
    (四)推进“互联网+大外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验放进出口清单24.5亿票,同比增长63.3%,成为稳外贸的主力军。[3]202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4]西部民族地区可以从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诚信等方面提供涵盖跨境电商全流程、各主体的管理和服务。以促进互联网贸易和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按照“互联网+大外贸”发展模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及数字贸易。
    西部民族地区在对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明确认知的基础上,面对全球新冠肺炎冲击和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号召下,应客观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始终秉承开放理念,夯实产业基础,优化边贸形式,并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西部民族地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
    (文中对外贸易相关数据均来自国研网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
    注释
    [1]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0》,/uploads/collect/202109/22/DocSummary51.aspx
    [2]钟山:《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旗帜》2020年第9期。
    [3]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
    [4]《国务院: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试区》,http://www.gov.cn/zhengce/2020-04/08/content_5500182.ht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全球价值链视域下‘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民族地区制造业发展研究”(编号:20XMZ06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