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解码中国精神谱系】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明确要求,不仅是对塞罕坝精神的高度肯定与赞扬,更是新时代推进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指引。从地缘生态位置看,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平衡区与保障区,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富集,但生态环境系统较为脆弱,其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促进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有机统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物质力量是基础。首先要改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创造适应社会主义生态观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等,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及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地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民族地区新增造林面积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水平。同时,民族地区的工业污染治理设备逐渐完整,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能力得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面临机遇与挑战,需要多措并举。一是降低传统“三高一低”产业比重,提高工业污染防治能力;二是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完善民族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三是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改善村容村貌,增强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的能力,提高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四是增加生态建设投资,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物质条件建设还要转变生产方式,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民族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要看到“绿水青山”蕴藏的清洁能源,立足民族地区清洁能源丰富的实际情况,调整民族地区能源结构,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要把“绿水青山”转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的资源,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儿,利用绿水青山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未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力量是关键。要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精神力量,助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往往任务重、难度大,不容易立竿见影,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有长期作战的责任意识,有极为有力的精神支撑。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在于精神文化可以成为群众生态文明行动的动力源泉之一。先进生产力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的关键所在。最近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经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坚持石漠化治理与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经过几十年的苦干实干,探索出石漠化综合治理路径,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发挥少数民族朴素生态观的积极作用,助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思想,并以多种形式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播并发挥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通过叙述先民的故事,赞美万物,体现出本民族对大自然的赞颂和敬畏。民族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资源。在草原地区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等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的生态观体现在轮牧轮休的迁徙中;在云南从事稻作生产的哈尼族的生态文化体现在他们的梯田系统里,“森林—江河—梯田—村寨”的系统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形成保护自然资源的民间规约,苗族的“榔规”、水族的“封山议榔”和“毁林罚戏”、布依族的“榔团盟约”与“文明公约”等包含了生态保护的思想。民族地区这些朴素的生态观,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文化基础,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依靠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有机结合,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并形成“软硬”兼具的行为约束力量。
    规范人民群众生态行为,落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更要重视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保障人的生态权利,维护人的生态安全,追求人的生态幸福,因而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路径,是为人民谋福祉,以人民为主体的。在民族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生态文明思想,让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观念在各族群众的心中落地生根,同时充分发挥民族精神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以明确的制度引导和约束民族群众的生态文明行为。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建设的实践,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让各族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