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世界民族 >

丰富人文合作时代意涵 构建多元互动的大家庭


    2022年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30年来风雨兼程,中国与中亚国家和衷共济、携手迎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而立之年。自1992年,中国政府同独立后的中亚五国正式建交,开启友好交往的新纪元;双方讲信修睦,走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中亚五国一直是我们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中提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5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构建多元互动的大家庭”。中国与中亚山水相连,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我们更要加强沟通,增强合作,共同开启面向未来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语言架构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五通”愿景的实现离不开语言发挥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关键作用。跨区域、跨国家的语言课堂是培养多语人才的重要渠道。哈萨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是最早开设汉语教学课程的中亚高校,位于杜尚别的俄罗斯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学开设汉语专业也已经有25年的历史。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能源、交通、科技、农业、安全、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汉语在中国-中亚双边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中亚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甚至开设了中文专业,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
    此次峰会,中方允诺“今后5年中方计划向中亚五国提供12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优先在中亚国家增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促进中国与中亚的语言文化交流。自2005年中亚国家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塔什干孔子学院签约,中国在中亚的汉语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力。截至2021年,中亚5国已签约12所孔子学院,其中哈萨克斯坦5所,吉尔吉斯斯坦3所,塔吉克斯坦2所,乌兹别克斯坦2所。土库曼斯坦虽然没有签约孔子学院,但土库曼斯坦科学院开设了研究生层次的汉语专业,国立马赫图姆库里大学、阿扎季世界语言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也都开设了汉语课程。
    语言的交流需要以文化作为依托。未来,孔子学院在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基础上,会更加重视多元文明的互动交流、浸润涵化,逐步进行内涵建设和功能转型,在当地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深化双边友好关系提供民心基础与不竭动力。
    多元中求合作,和谐中谋发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部由不同文化、宗教、国度和肤色的人民交流互鉴、彼此影响谱写而成的宏大史诗,也是多元族群交流共生、探索未知所连接起的生动文化符号。传承千年的丝路情谊,靠的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借用“丝路文化”这一符号,在“丝路精神”指引下,以互利共赢为导向,与沿线国家和人民携手打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丝路文明”从来不是某一族群、某一国家所独有的单一文化形式。往来于欧亚大陆的驼队将东西方文明彼此传递。沿线人民相互尊重,求同化异,在开放包容与互学共鉴中豪掷挥洒人类文明之磅礴气势。全球化时代进一步推动世界文明的多元共生,尊重“文明多样性”赋予各国邦交新的时代意涵。
    文明没有优劣,跨国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国之外交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多元互动的大家庭”,正是以内容丰富的人文交流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人类文明成果的普惠共享。六国当加强合作,以“文明交往,包容互鉴”为共通理念,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提防、抵制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聚同化异、凝心聚力,共同维护区域持久和平。
    拓宽人文交流领域,构建多样态人文共同体。《周易·贲卦》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人文交流在对外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长效性作用。如果说战略互信、经贸合作是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相知相亲、沟通心灵的柔力。只有使两种力量交汇融通,才能更好推动诸国以诚相待、相济相融。
    人文共同体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综合概念。30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基于历史基础,在科技、经贸、旅游、农业、教育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特别在人文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迈出了上合组织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牵连起高校间跨区域非实体合作网络。以历史文化遗产为特色的丝路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拉动了地区经济,还极大增进了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为国家间互利合作带来更大动力。大气污染、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危机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推动了国与国在公共安全、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六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真实写照。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纷繁复杂的全球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构建人文共同体的观念体系,使一个由多个国家、多类文化、多种民族、多样语言、不同价值体系的多元文化群体,共同参与、合作打造基于同一个发展愿景的共同区域文明空间。
    未来,我们更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加快互设文化中心,积极开展文化遗产对话,持续推进智库建设与媒体合作,重视人文交流机制建设。除依托政府签署多边协议、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搭建人文交流平台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民间团体也应当继续发挥主体性作用,在跨国教育合作、科学技术联合攻关、传统工艺复兴以及人工智能、图书出版、网络建设、青年就业、职业培训等领域开辟更多合作渠道。通过中国-中亚民间友好论坛、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未来之桥”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等形式不断丰富人文交流的内容;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增进各国人民在艺术、体育、青年、妇女、儿童等领域的对话与沟通。针对重点领域,创新人文共建形式,打造多层次、多样态人文共同体,如教育共同体、艺术共同体、科技共同体、图书出版共同体等,引导培育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明空间,推动国之交、民相亲,协作互助,建构多元互动的大家庭。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