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热点探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3:11:37 未知 王钧懿 张明善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相关的1784篇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呈现国内学术界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概貌。通过分析学者、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等要素得到可视化知识图谱,提取出“国家认同”“新时代”“民族团结”“共同体”“文化认同”等高频关键词。结果表明:相关文章在2020年后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成为近年来民族研究领域的热点;发文机构主要分布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各大民族高校研究院,但机构、作者普遍呈现出独立研究状态;研究前沿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话语探讨,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凝聚机制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可视化知识图谱;关键词;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提供了根本性、长效性的新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过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历史维度中汲取经验与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各层面达到有机统一,本文通过梳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考察关键词的文本语汇变迁,利用知识图谱进行系统性凝练,从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脉络与历史逻辑,以期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提高数据精准性,考虑关联紧密度与权威性,本文在CNKI数据库中,从下述三个方面来筛选目标文献:(1)检索主题、关键词设置为“中华民族共同体”;(2)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雏形提出的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92年,刊于《贵州民族研究》,题目为《论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但由于1992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间,年均刊文量不足5篇,样本量过低,因此将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08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3)数据库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来源期刊),在此基础上,剔除重复数据、会议综述、新闻稿件与相关度较低的无效文献。最终共筛选出1784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相关的文献,将筛出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建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文献处理项目,绘制出“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和“时区分析”等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是一款用于分析文献蕴含的潜在知识的可视化分析软件。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对民族研究产生一般印象,通过资料对比,本文以 CiteSpace软件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文献宏观概念。结合关键词、作者、机构、基金来源等要素特征,绘制出可视化知识图谱,同时,提取关键词做共现分析,得到研究前沿汇总图与关键词时区图谱,从时序与主题两个维度厘清研究领域的整体结构,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及演化趋势。 二、基础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文献的现状分析 文献作为记录人类的实践经验、创造知识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反映出相关领域研究主题的发展轨迹与变化特征。 1. 文献发文量分析 通过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全部发文量与核心发文量),绘制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文献年度分布走势图(图1-1),其中核心文章占比(核心文章占比=年度核心文献数量/年度文献总量×100%)反映了该主题的普遍研究深度,由文献年度分布走势图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相关的文献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核心文献占比从75%下降到30%至40%,表明普遍研究深度逐渐降低。具体来看:2008年至2016年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萌芽阶段,主要研究民族认同、民族关系,整体呈现出缓慢增长态势;2016年至2020年间相关文章呈指数式增长,表明研究广度快速扩张,该结果源于党的十八大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逐步成熟,凸显了中华民族以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2020年至今,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热潮,相关文章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方法、路径、机制等方面纵深发展。从整体变化量趋势图可以看出,近年来,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视度逐年递增,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民族工作主旋律相一致,因此,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 图1-1 文献年度分布走势图 Figure 1-1 Annual distribution chart of the literature 2. 研究文献发文机构分析 机构聚类分析通过衡量不同数据元的相似性,将相似类别的数据按簇区分,本文将文献按照发文量进行筛选,将发文机构类别进行聚类,绘制出“聚类分析”的可视化图谱。通过分析发文机构情况(图1-2),可以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科研主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文献中,作为服务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高校发文占主导,但发文机构较为分散,缺乏横向合作,资源共享率较低。据统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刊文量高达45篇,位居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发文机构刊文数均超过10篇,创办民族高校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大创举,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民族院校高度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方向研究,在巩固特色学科优势地位的同时,突显出民族高校真正的特色学科优势。 图1-2机构聚类图 Figure 1-2 Cluster of institutions 由期刊分布汇总图(图1-3)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文献刊登量前三的刊物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贵州社会科学》,这与刊物所在地域、刊发主题设置等因素密切相关,其次,在《政治学研究》、《历史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和在其他综合类学术期刊也有分布体现,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成果比较丰硕,研究领域较为广泛,贯穿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同时,今后一段时期学界将会持续关注这一热点议题。 图1-3期刊分布汇总 Figure 1-3 Journal Distribution Summary 通过作者频次汇总图(图1-4)可直观反映,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相关作者研究成果均维持在10篇以上,作者节点共计1180个,表明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的学者已初具规模,连接线达到640条,意味着作者间交流较为活跃,但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09,说明作者间共同合作较少,应加强作者团队建设,避免孤立研究。 图1-4作者频次汇总 Figure 1-4 Author Frequency Summary 3. 研究文献基金立项情况分析 基金项目立项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亦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研究单位研究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是重要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的基金项目,其研究成果代表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较高水平。对基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图1-5),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中,国家社科基金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别占比71.12%(共计778篇)与9.96%(共计109篇),从基金占比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成为基金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同时,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预计该领域研究,未来将保持可持续性增长状态。 图1-5基金分布 Figure 1-5 Distribution of funds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全文核心概括,是文献学术观点与创新点的凝练,关键词高频出现,也间接成为研究领域热点的方向性指引。 1. 关键词词频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可视性分析(图1-6),本文将1784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选取前30%,按出现频次进行排序,“中华民族”(193次)、“新时代”(89次)、“民族团结”(81次)、“国家认同”(71次)、“文化认同”(64次)、“共同体”(54次)、“民族工作”(47次)、“习近平”(42次)、“多元一体”(37次)、“民族认同”(33次)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表明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化沉淀,又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加以巩固。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中华民族作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从多元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从历史脉络走向来看,由于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中国各民族单元通过融合、迁移、联合、贸易、婚嫁等方式发展至今,造就了中国56个民族文化交融、交错杂居、相互依存、利益共担的多元一体格局;从概念到学理精炼,经历了“牢固树立”到“大力培育”,再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最后通过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式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中,体现了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N(关键词节点)为456个,E(连接线)共计894条,Density(网络密度)为0.0086,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问题凸显,共现性较高,各主体间相关性强。 图1-6“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 Figure 1-6 Them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2. 关键词发展时序分析 将文献热点按照“前言”与“时序性”进行划分,具体可视图谱如下。通过对burstness(突现度)中三个参数进行调整,得到在2008年到2022年间的前17个研究热点,进而梳理Timeline View(时间轴视图),将文献在时序上进行关键词演化,着重体现了时间维度中关键词的分布。(图1-7、图1-8) 图1-7研究前沿汇总 Figure 1-7 A summary of research frontiers 图1-8中文关键词时区图谱 Figure 1-8 Keyword time zone map 3. 关键词高被引分析 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文献研究的高被引率排序,被引数超过100次的文献如下表所示(作者选取前两位)。 表1:高被引量文献表 Table 1: Table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由表1可知,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献,其中排名前二的被引次数均超过150次,被引数最高的文章发表于2002年,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内涵、意识和理论是前序学者的研究重点。再次,按下载量(超6000次)排序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近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热点逐渐转向探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表2:高下载量文献表 Table 2: High download literature table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依托我国“大一统”的历史背景,凝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抓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着眼解决内外压力下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将“前言热点”与“时序”进行汇总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2008年至2016年间,主要研究为“大一统”“时代价值”“多元一体”“社会共识”“文化认同”等方向,此阶段研究重点聚焦于历史逻辑中形成的民族意识与身份认同,在几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在”的民族共同体,秦王朝的建立开启了“大一统”的国家格局,自此,产生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雏形,在朝代的更替中,通过文化交融、迁移、贸易、族际通婚等形式促使各族人民达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共识。随着鸦片战争爆发外部压力加剧,促使中华儿女“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先后经历了种族-民族-中华民族的认知过程,随着民族认同加深,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觉”的民族共同体。自改革开放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2)2016年至2020年间,“文化认同”“国家治理”“国家建构”“现代化”等方向研究开始出现,此阶段着重探讨中华民族的现实诉求,在国家建构层面,从最初“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语汇从概念话语到理论意涵的变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出现“中华文化”“石榴籽”“五个认同”等强调整体性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此阶段重点研究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围绕社会关系、文化融合、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真意与伦理底蕴。“五个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基于我国是各族儿女共同打造的“共同家园”,在缔造“精神家园”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出屹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并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近现代随着鸦片战争爆发,反抗殖民力量也间接加深了各民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保卫国家主权独立的过程中,促使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飞跃,辛亥革命至今,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从2020年至今,深挖中华民族共同体潜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逐渐聚焦于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民族工作、民族政策、基层治理等凝聚机制研究,是我们党和国家关于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从时序视角出发,学者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逐渐从宽泛的概念聚焦到具体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从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首先,要夯实政治基础,通过全面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提高政治执行力,形成党统一领导下民族工作部门通力合作的新格局。其次,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识大体、顾大局,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再次,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共同体建设,确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路径,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聚焦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最后,推行差别化支持政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根据区域化差异、民族实际情况、特别事项制定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 三、总结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达有其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界对相关议题的研究日益关注,纵观上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图景,学界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拓宽了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理论,对民族工作的实践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从研究整体结构出发,2016年至2020年间“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研究逐步增长,2020年至今文章呈爆发性增长态势,成为近年来民族工作的研究热点。学界高度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领域,该主题经常出现在各类学术期刊中,并成为基金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该趋势表明共同体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层面,作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决策的重要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可持续性研究价值。 第二,从作者与高被引率文章角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发现,我国学者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多关注于制度与政策,但相关作者网络密度偏低,应加强作者团队建设,避免孤立研究,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章发表年份集中在近五年间,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近年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核心,围绕相关主题的研究呈现常态化增长趋势,而从文章下载次数可以看出近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热点逐渐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路径”转变。 第三,从关键词共现角度分析,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核心集中在“国家认同”“新时代”“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主要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等现实问题。从热点研究时序性出发,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三个阶段性研究热点频段,首先,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话语进行深入,通过描述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全面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渊源;其次,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真意与伦理底蕴,促使各族人民缔结成超越血缘、地缘的精神共同体;最后,聚焦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凝聚机制与实践路径,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文化认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方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乡村振兴的机制及路径研究”(编号:20BMZ28)、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编号:2021SYYXSB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