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如今不再古板 考古学正主动走近公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4:11:24 新华网 newdu 参加讨论
英国考古学家保罗·巴恩认为,“考古学是可以研究人类过去99%部分的唯一科学……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去往何处,那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 如今,考古学这个长期孤僻的学科正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在23日至26日举行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考古学者也在探讨如何更加主动地走出象牙塔、走近民众,适应时代的需求。因为,当一个学科不再只是蜗居在学术的象牙塔内,而是产生了跨学术、跨文化、跨社会的影响力,这个学科才能说是一个开始走向成熟的学科。 ——编 者 吹响世界考古学界集结号的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23日至26日在上海举行。值得关注的是,论坛除向外界发布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9项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评选结果之外,还连续3晚展开多场公众讲坛,与公众共享考古发现和研究所带来的文化成果。 考古学距离公众还太远 一份考古报告只能印一两千册,能看懂的是专家中的专家 作为上世纪初从西方引入中国的近代学科之一,发现和研究,在很长时间里几乎就是考古学的全部。考古学探求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冷门、艰苦。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也曾长期束之高阁,鲜为社会大众所知,甚至业界还产生过做考古普及是不务正业的看法。 “考古学距离公众太遥远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主任高蒙河感慨,“长期以来,我们的考古报告过分数据化,枯涩难懂。通常一份考古报告只能印一两千册,能看懂的只能是专家中的专家。”最极端的例子,是一位考古学家坦承,“我曾经编写过一个考古报告,大概全国只有3个人能看懂。” “当一个学科不再只是蜗居在学术的象牙塔内,而是产生了跨学术、跨文化、跨社会的影响力,那这个学科才能说是一个开始走向成熟的学科。”高蒙河说,从学术,到文化,再到社会,考古学在中国正逐渐完成自身学科发展的转型“三级跳”。 而今天,考古这门象牙塔里求真的学问,正在努力走向社会公众,走向更多人的视野,尽管还有些蹒跚,但步履坚定。“作为考古学者,应当树立普及考古学的意识,将使考古通俗化、大众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 人们可能想象不到,让考古学界备受质疑的曹操墓事件,反而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考古文化事件。 2009年末,河南安阳发现并向外界公布,当地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权威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确认为魏武王曹操高陵。这一发现随即遭到一些学者质疑,并引发了公众各种各样的猜测。“那一两年我无论到哪儿,都被要求讲曹操墓。”王巍苦笑。 “考古前所未有地受到大家的关注,这总体而言是好事,总比不闻不问好。”但纷扰到最后,却形成一个尴尬局面:考古学界基本确认其为真,视其为伪的公众却占主流。这也让考古学界反思,“对考古知识、程序、规范,社会上还是不太了解,我们宣传得也不够。民众不了解,会怀疑考古学家的认定。”王巍说。 这直接刺激更多的考古学家撰写文章,为公众答疑解惑,开创性地将考古学解释材料的方法纳入公众传播之中。按高蒙河的话来说,“曹操墓的发现和质疑,人人可以呛声,其里程碑价值是让考古成为社会焦点。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考古学家的独角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