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如今不再古板 考古学正主动走近公众(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04 新华网 newdu 参加讨论
考古学正主动走近公众 从侧重发现和研究走向传播知识,让大众成为自觉的文化遗产保护者 “考古学正在经历着更加大众化的变化。考古学家们更加主动地走出象牙塔、走近民众,让民众了解科研成果,适应时代的需求。”王巍说。 一系列工作陆续展开: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许多考古学专家开始积极翻译国外普及性考古论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率先成立公众考古中心,致力于推进中国的公共考古事业。 2013年夏,上海文物局在松江广富林遗址发掘现场首次为青少年开设考古校外课堂,同学们顶着高温看得目不转睛,“需要多久才能挖出东西”、“这些碎片有价值吗”……真实考古,就此根植于心。 此次“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单独辟出公共考古论坛就是一种体现。美国加州大学的布赖恩·费根主讲“消失的城市和湮没的文明”、印度德干学院帕蒂达耶介绍“文化遗产:沟通世界的桥梁”、来自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历史学研究所的妮莉·罗伯斯则带来“墨西哥世界文化遗产阿尔班山的管理”讲座……与世界级考古学家的交流给热爱考古的公众提供了一个平台。 不难理解,考古学界执意走出象牙塔,开始走向保护和利用的原因所在。 科普,只是考古走向公众的浅层次涵义。除普及考古知识外,让考古更多走向公众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支撑文物保护。“决定文物保护水平的不是技术,而是理念、认识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文物的破坏往往会比较剧烈。应该说,我们国家的文保意识是比较好的,但化为大家自觉的行为,还需要加把火。” 高蒙河说,统计数据表明,几乎每100个丹麦人中,就有一个订阅考古期刊。法国的《考古》杂志可以在各个书报亭买到。“我们和世界的差距,还很明显。” 高蒙河期盼着大众成为自觉的文化遗产保护者,“公众越来越有能力参与到考古阐释的判断性评估中,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提升文物保护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说实话,现在对于考古,民众关注度高了,取得了可喜进步,但还有相当可提升的空间。”王巍这样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