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考察民族文化走廊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2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记者 郝欣 曾江 参加讨论
目前学界对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西北走廊等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又提出了古苗疆走廊、东北亚走廊等新概念。近日,“民族—文化走廊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渤海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走廊与民族迁徙、融合”、“走廊与文化交流、传播”等主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学者对各民族文化走廊研究有什么新成果?在研究领域上有哪些新的突破?在做哪些理论探索工作?围绕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与其他走廊研究相比,东北亚走廊、辽西走廊还是一个学界关注的新领域。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研究院教授崔向东认为,“东北亚走廊”是经济一体化、族群迁徙融合、文明交流与传播等的重要通道。以民族—文化—经贸走廊为视角,对全面研究东北边疆、民族与社会,具有全新的理论方法论意义。 辽西走廊和大凌河古道,都是近现代学术界提出的地理概念,但其作为东北亚古代交通史迹的记载,却见于先秦史籍。“辽西走廊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通道,是民族文化交流区的晴雨表。辽西民族文化走廊研究要放到东北历史文化区、东北区域史的背景下考察。同时,还要放到整个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探索。在文献整理时需要注意域外史料的收集与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刁书仁认为。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秦红增认为,在民族文化走廊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概念的界定,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廊道特色。在回顾了南岭民族走廊的学术史后,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从地域与文化层面对南岭走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南岭民族走廊研究打破了以往的研究定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甚至打破单一族群、民族的研究。 四川大学教授石硕走遍了藏彝走廊,他认为藏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有三个学术意义:第一,此概念首次从整体上准确、简约地概括了该区域的人文特点;第二,此概念的提出意味着首次将该地区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民族区域”来看待;第三,过去该地区被称为“六江流域”、“横断山脉地区”、“川滇西部及藏东”,而“藏彝走廊”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域的统一称谓问题。 在各走廊具体研究的积累上,学界已经开始对走廊概念展开反思和理论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世哲表示,学者们围绕各走廊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有些问题需要厘清。走廊格局往往是“廊中有廊、道外有道”,“走廊”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不同走廊的研究代表了不同时期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一个学术增长点,需要多学科、大地域整合研究。 在近年来对东北和西北展开了系列考察之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尚永琪认为,“民族文化走廊的提出使学术研究的路径发生改变。传统的民族史研究相对封闭,块状研究走向瓶颈阶段。民族文化走廊则把具体研究更加细化,把许多分散的问题贯通起来,使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得以交汇。同时,民族文化走廊的视角使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实现对接。” 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的文化廊道。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伟洲表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董仲舒背离民本思想了吗?
- 下一篇:刘志琴:礼俗互动的国情与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