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林则徐的名臣之路(3)


    就在当下,我曾读到、听到一些私议,认为鸦片战争的起因是西方列强要求大清国“改革开放”,然大清国见事不明,未能早开放早受益。我从来不认为林则徐是个思想保守的封建官员,他应该是中国当时少有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有识之士,正因为他认清了鸦片走私是贸易战中的“致命武器”这一点,才会在广州动用激烈的禁烟手段。因此,如果将“虎门销烟”仅仅理解为一场禁毒引发的战争,或是当成西方列强寻求中国开放贸易的“正常要求”,便是一种狭隘的虚无主义历史观。
    此刻我站在虎门炮台上,尝试体会林则徐当年的心情和想法。他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离京前探望生病的老师沈维鐈时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这是师门私语,有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而他禁烟失败,充军伊犁前所作《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则应该是回顾他站立虎门炮台,眼望穿鼻洋时“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迈和“黄龙未饮心徒赤”的刻骨忧思。
    林则徐抵达广州,视察虎门炮台时,恰好五十五岁。我相信,林则徐应该清楚地知道,他半生平步青云的宦途,此时迎来了最深刻的考验,面临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危局。如果他在道光皇帝驾前没有展示超人的禁烟决心与才能,而是选择做一个正常的好官,兴修水利,与民休息,平准法度,加上他的见识和洞察力,以及文笔凝练、思想精辟的奏章,还有满朝众多良师益友、门生故吏的拥戴,让他从从一品的湖广总督,入阁拜相为正一品的大学士,甚至像他的老师曹振镛一样画像入紫光阁,死后入祀贤良祠,应该不会太难。然而,我们绝不能低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官员的节操,正因为林则徐深刻的忧国忧民,不肯逃避责任,勇于担当,他才主动选择了这条为官之道中的险途。也正因为如此,虎门成了林则徐从“治世之能臣”转变为“一代名臣”的节点。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2日 12 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