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域外汉籍:呈现全球中文典籍家底


    唐宋以来,大量中华典籍流传海外,同时,在中国以外,也有不少用汉语书写的书籍问世。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些飘零域外的域外汉籍,正经过学者们之手,以新的印刷形式,或回归故里,或引入中国。
    日前,记者了解到,山东大学正在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与传播工程”(以下简称“合璧工程”),力图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整合全球汉籍资源,实现分批出版、完成数字化,并展开汉学研究。这一工程,在国内纷纷成立域外汉籍研究机构的背景下,无疑又为域外汉籍的研究整理添加了有生力量。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近年来,随着学术条件的提高和学术视野的开阔,我国学者不断将目光投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各国所藏的汉文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晓是涉足域外汉籍研究较早、成绩颇丰的学者,在他看来,域外汉籍分为两类,其一为中国本汉籍,即中国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流传到海外的,由中国人撰写、抄录、刊刻的汉籍;其二则是域外人士在中国本汉籍的基础上翻刻、抄录或注释的汉籍,也包括域外学人用汉字撰写的著述。
    “经我们初步统计,可知全球汉籍现存二十六七万种。”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郑杰文介绍说,其中,我国大陆地区馆藏16.3万余种,港澳台地区约3.7万种;海外散存汉籍6万多种。对于开展合璧工程的意义,郑杰文说,“这不仅可以为全球汉学界提供系统的研究资料,呈现相对完整的中华文化形态,而且可以推动汉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
    在孙晓看来,域外汉籍的广泛存在,体现了汉文化向外传播的历史过程,也显示出各国在有选择的基础上长期吸收、改造汉文化并使之符合本民族需求的文化接受过程。“我们提出‘汉籍之路’概念的意义即在于此。”孙晓说。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认为,域外汉籍为学界提出许多新鲜的学术话题,形成了新的学术方法和学术理念,从而可引导出一门新学问或新学科的产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