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岳谦厚教授谈抗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


    实事求是评价两个战场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抗战研究中的“八年抗战论”和“十四年抗战论”仅仅是起止时间界定的差别吗?
    岳谦厚:中国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是符合国际认知的。日本在表述侵华战争时也是将其作为时间起点的;而且,从日本的侵华计划与线路来看,先“满蒙”或东北,后华北,进而整个中国,这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
    之所以有“八年抗战论”与“十四年抗战论”的不同认识,是基于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八”淞沪抗战,再到热河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等,最后到卢沟桥事变发生,其间的战事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存在“间歇期”,甚至出现过短暂的“中日敦睦”期,亦未形成以国民政府为主体的战争动员,国民政府甚至对爱国官兵的主动抗战采取打压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抗战研究中,关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仍存在不同的看法。
    岳谦厚: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是,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为主体开辟的敌后战场和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遥相呼应,互为依存、互相支持,相辅相成,共同支撑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大局并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这种看法是学界经过不断解放思想、克服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上的歧见而得出的科学的历史判断。
    但有人借共产党军队除1940年发动的“百团大战”外并未组织过其他大规模战役而否认或贬抑敌后战场的作用;亦有人认为正面战场是国民党军队独当一面,而敌后战场则是国共双方共同支撑的,并以南岳军事会议之后冀察和苏鲁两个敌后战区的设立、阎锡山晋西根据地等的开辟以及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敌后的存在作为“铁证”。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些所谓的“铁证”足以判断国共双方在两个战场上的作用吗?
    岳谦厚:实际上,学界达成基本共识的依据是各个战场以谁为主体、谁在各个战场发挥的作用大小。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全面抗战初期亦参加了正面战场的抵抗,如忻口会战、娘子关战役、徐州会战等,特别是晋东南反击日军“九路围攻”时国共双方军队就是在朱德和彭德怀直接指挥下进行的。国民党军队有敌后战场或敌后游击部队亦是事实,只是从有到不断萎缩直至基本丧失,其军队打散的打散、投降的投降,到抗战胜利前夕已所剩无几。而共产党方面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战场则不断扩大,并在日军投降前夕能够在局部地区展开全面反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