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探索比较与交流视野下的“大中古史”(2)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的英文主标题是“帝国之间”(Between Empires),也暗示了会议的另一个潜在主题,那就是中古时期夹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之间区域和人群的历史和历史意义。例如,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的论文就在大量证据的罗列中揭示了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在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衰落之后如何在自发的商贸活动中沟通了西亚、南亚和东亚。芝加哥大学的佩尼教授则相当新颖地提出,欧亚大陆商贸沟通中的中介地位为中古伊朗文明的形成提供了财富基础。学者们围绕着这些论文的讨论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和考古证据均证明了跨洲商务贸易在中古时期的活力和塑造当时欧亚大陆格局的影响力。
    除了经济,会议论文和讨论也广泛涉及了政治结构、官职、政治文化、民族认同、宇宙观等多个比较史学框架。历史书写和历史记忆成了一个较为突出的关注焦点。利兹大学颜武德教授、日本就实大学的李开元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海米茨教授和北京大学王晴佳教授各自的报告都涉及这一主题,因此也产生了有趣的互动。在会议最后的无主题圆桌讨论环节,宗教作为另一个潜在的比较议题被多位学者提出。中古欧亚的多种宗教形态,如基督教、拜火教、萨满教、伊斯兰教、道教和佛教,究竟如何以各自形态和各个区域的权力整合、政治话语、教育培养、风俗教化乃至财富流动结合并塑造出不同的文明形态——这样一个研究视角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
    参加这次会议的还包括为数不少的从事欧洲史研究的中国学者,如北京大学的李隆国、复旦大学的夏洞奇、中国人民大学的周施廷、中山大学的蔺志强和暨南大学的李云飞等。他们的报告在会议中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这反映了过去若干年内,中国世界史学界通过扎实的西学训练和中国问题意识的结合而实现的学术进步。事实上,这次会议的召开也暗示了新的史学可能,那就是进一步打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从中国的视角出发看世界,在世界的格局里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刘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