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研究还需细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1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记者 张春海 参加讨论
如何从元代汉文文献中寻找马可·波罗的踪迹?马可·波罗所到的杭州有多少座桥?马可·波罗见证了元代海上丝绸之路怎样的盛况?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研究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随着新材料的发现与新思路的拓展,学界对于马可·波罗与其著作的研究日趋深入和细化。11月19—20日,“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学者,共同就马可·波罗研究等问题进行研讨。 寻觅文献里的马可·波罗之名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被誉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之一。由他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原名《寰宇记》,又译《马可·波罗行纪》,以下简称《游记》)曾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但迄今为止,学者仍未在元朝的汉文史料中找到马可·波罗的名字,这种状况也成为学者质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依据之一。 1941年,历史学家杨志玖在《永乐大典·站赤》中发现了一份有关三位使者护送蒙古少女阔阔真前往伊利汗国的公文。这份元朝政府公文中所记载的事务,与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所叙述的回国缘由,可以相互印证。但遗憾的是,马可·波罗的名字并未出现在这份公文之中。 学者认为,应当转变思路,尝试使用新途径来寻找马可·波罗,即寻找“马可”(Marco)的汉字音译,而不是仅仅寻找“波罗”(Polo)的汉字音译。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迎胜认为,元朝时期入华的基督徒,不论其属于哪个教会,在汉文史料中几乎都以其教名的汉字音译形式出现。所以,在分析与古代基督徒相关的汉文史料,特别是在中外史料有关基督徒名称的勘同比定时,其教名的音译汉字的复原问题应被作为一种研究思路来考虑。马可·波罗的名字如在汉文史料中被提及的话,应该是磨古斯、马里吉思、马里忽思、马儿忽思、迈里古思一类,或者与之相似的名字。虽然迄今尚未找到,但也许将来会有所发现。 云南用盐作货币佐证《游记》记载 在《游记》中,马可·波罗极言中国的富庶与繁华,多处使用“万”、“百万”这样的数字描述人口、建筑与物产等,令当时的欧洲人怀疑他夸大其词,甚至有可能未到过中国,只是信口编造了《游记》中的部分内容。 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傅汉斯研究了元朝的贸易、税收等状况之后认为,马可·波罗对中国商业状况的许多记载都有事实依据。他特别提出,马可·波罗对元朝云南一些地区使用食盐作为货币的描述非常准确,不仅早于同时代的欧洲人,而且可与多部汉文史籍相印证。 马可·波罗在书中,对杭州桥梁描写之多令人印象深刻。他两次提到,杭州有一万两千座石桥。此前已有学者提出,这一明显脱离事实的数字,只是对杭州桥梁数量众多的一种夸张表达,不必拘泥于具体数字的考订。而令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一丹好奇的是,元朝杭州的桥梁到底多到何种程度,会令马可·波罗有如此夸大的描述? 王一丹表示,波斯史学家瓦萨夫在其著作《地域之分割与岁月之推移》(即《瓦萨夫史》)中,有关于杭州的一段记载:“行在(即杭州)是中国的一座大城,区域辽阔……全城有360座桥。”这一记载接近生活于元代的南宋遗民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记的352座桥。这种接近并非偶然,《地域之分割与岁月之推移》对杭州的记述有很多准确之处。 对造船技术的描述 折射元朝海路盛况 马可·波罗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亲历者和见证者。1291年,马可·波罗一行回国时即乘船经海上丝绸之路从太平洋驶入印度洋抵达波斯,完成护送使命后又取道君士坦丁堡等地,回到故乡意大利威尼斯。在《游记》中,马可·波罗对先进的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多有记述,这些记载颇具科学价值。如书中对中国古船有6层外板的记述,得到了近年出水的“华光礁1号”宋代沉船的印证。 这些均与元朝东西方海上交流的兴旺发达不可分割。元朝时期,政府不仅注重中西在陆路通道上的交流,也高度重视对海外的经略,并极力开拓东西海上交通。这一时期通往西方的海上通道,虽然是唐宋以来中西海上交通的延续,却较以往多有拓展,并为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奠定了一定基础。 其中,元朝的西域人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马建春称,这批西域人所带来的航海指南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语言、文字也流行于印度洋、南海等地的港口和城市。近代以来,在泉州、杭州等地出土了许多元朝西域人碑铭,其中绝大部分由阿拉伯文、波斯文书写。这两种语言,在这一时期印度洋、南海沿线商旅范围内被广泛使用。此外,元朝西域商旅在海上交通沿线留下了诸多神话传说,也表明了他们在印度洋航海中具有广泛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争
-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