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争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这里指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分期。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大约开始于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持续到21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影响和规模最大的学术论辩问题之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大论战时期,可视为古史分期讨论的第一阶段。社会史大论战的发生,背后是要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等现实问题,而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于是,古史分期问题的争论随之展开。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等人,“新生命派”的陶希圣、梅思平等人和“托派”的李季、陈邦国、杜畏之等人,主要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是否经过奴隶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郭沫若最早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社或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随后又修正为潜在着奴隶制的氏族财产形态。李季认为,这是与奴隶制等同、并行发展的另一种社会形态。何干之则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指东方的“纳贡制”。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最早肯定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存在,认为西周是奴隶社会。随后,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王亚南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纲》和翦伯赞、邓拓的一系列文章,虽然在历史分期上与郭沫若不同,但都赞成中国古代存在奴隶社会。否定的一方以陶希圣、梅思平、李季和陈邦国为主。他们也都撰文参与到论战之中。这一时期的论争,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是随意剪裁史料以套用公式的倾向明显,理论运用也过于僵硬,因此,“没有找到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路径”。
    从抗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是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侯外庐等人。社会史论战时期热议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依然是学者讨论的焦点。吕振羽、翦伯赞等人基本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古代东方奴隶制,是奴隶制的一种变种。侯外庐则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属于“古典的古代”,而古代东方则是“亚细亚的古代”。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等人基本赞同殷商为奴隶社会,而侯外庐则坚持“殷末周初奴隶说”;郭沫若、侯外庐认为西周为奴隶社会,这与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等人的“西周封建论”不同;吕振羽、翦伯赞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制继续发展的时期,而郭沫若、侯外庐则认为这一阶段是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产生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讨论,无论是史料利用的广度还是理论探讨的深度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