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赵都中牟地望之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5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南凯仁 参加讨论
先秦赵国原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古城营村一带),公元前423年赵献子迁都中牟。《史记·赵世家》载:“献侯(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赵烈侯追尊其父献子为献侯——引者注)少即位,治中牟。”公元前386 年,赵敬侯(献侯之孙、烈侯之子)自中牟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361年,魏以繁阳等地交换赵之中牟,赵国结束对中牟的管辖。东汉初年以降,中牟地望争议颇多,《水经注》即已称其“解说纷歧”,千百年来成为一桩历史谜案,迄今尚未定论。 今河南省中牟县说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县”条载:“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有管叔邑,赵献侯自耿徙此。”汉代中牟县即今河南省中牟县,依《汉书》所云,此地即为赵都中牟。《晋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太平寰宇记》和《舆地广记》均沿袭此说。 西晋臣瓒(不著姓氏)所著《汉书音义》质疑此说,认为中牟县“春秋之时,在郑之疆内。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赵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此”。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用了臣瓒这一看法。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亦云:“此赵中牟在(黄)河北,非郑之中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认为:中牟县置于汉初,此前名为圃田,并无中牟之名。靳生禾《赵都中牟应在黄河之北》(《山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也认为,中牟县先秦时为圃地(圃田),汉代才置中牟县;赵国版图从未到达黄河以南,不可能在今中牟县建都。 河南省中牟县地名办公室编《河南省中牟县地名志》(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则坚持此说,认为“西汉置县仍沿战国中牟旧名,是顺理成章的”,“赵献侯自耿徙此”之说“并非无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春秋晋国青铜宝藏:山西太原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也认为:“献侯少即位,治中牟。据《地理志》考证:河南中牟县,赵献侯自耿(山西河津)徙此。” 河南省汤阴县西说(鹤壁说)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邺即相州,荡阴县(今汤阴县——引者注)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侧也。”1957年3月,析河南省汤阴县西部为鹤壁市。故,汤阴县西说又称鹤壁说。 张新斌《河南鹤壁鹿楼古城为赵都中牟说》(《文物春秋》1993年第4期)认为,鹤壁市鹿楼古城“为赵都中牟无疑”,“基本确证了鹤壁市区南的鹿楼古城为赵都中牟”。考古界通常认为,河南省辉县固围村战国大墓是规格最高的魏国墓葬,可能是魏惠王或魏襄王陵墓。张新斌《辉县固围村战国墓国别问题讨论》一文(《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则认为,魏国将王陵区选在辉县“是难以讲通的”,固围村大墓应为赵都中牟时的王陵。姚治国《中牟故地初探》(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编《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也认为,鹤壁市故县村一带“很有可能为中牟故地”。 1998年10月,河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鹤壁市文物局开始“鹤壁赵都研究”课题攻关。在此基础上,张新斌《赵都中牟在鹤壁研究》(《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重申,鹤壁市鹿楼与故县村一带应为中牟城,鹿楼冶铁遗址“极有可能为中牟城的一部分”,“东鹿楼村有可能为中牟城(内城),冶铁遗址属于郭城范围之内”。张长海、李龙、李凤敏《后营墓群与中牟故邑关系管探》(《中原文物》2012年第4期)也表示:鹤壁市后营村墓地“与中牟故邑有关”,“它应该是中牟故邑与赵中牟的墓区”,“中牟故邑有可能即在后营村、鹿楼乡附近”,后营墓地“应是赵都中牟与中牟故邑的平民墓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推进中国历史学话语权体系建设
- 下一篇:敦煌写经的历史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