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朝光等:高估民国学术有失科学理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4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记者 肖昊宸 参加讨论
对话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汪朝光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杨 瑞 《长沙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薛其林 “高估”民国学术的看法,不少实为网络中的浮夸言论。盲目夸大民国学术的发展,甚至美化民国的方方面面,反映的或者是猎奇之心,脱离了历史的真实。这不仅不利于正常的学术研究,而且对社会的历史认知也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正确而科学的历史观的养成。 近年来,民国学术受到学界和传媒追捧,一股“民国学术热”悄然兴起。应当说,民国学术确有其独到的成就和相应的历史地位,但在弄清楚其主要成就和学术史定位之前,不必急于颂扬。研究西方则倾心于西方,研究民国则倾心于民国,是缺乏自主思考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对当代中国学术及社会现实的把握与展望能力。如何看待“民国学术热”?如何定位民国学术?本报记者对话相关专家学者。 “民国学术热”的由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出现的所谓“民国学术热”,主要表现是什么? 汪朝光:近些年来,民国学术史研究得到了很多关注。相较于过往研究对民国学术的“低看”而言,近些年来的研究,对民国学术又有了不少“高看”之语。民国似乎成了“大师”辈出、“名作”丛集的时代,有了似乎难以企及的“范儿”,有了“黄金时代”之谓。而由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性,本来一些严肃的研究,却也被加以“标题党”式的喧闹,脱离了研究者的本意,又不乏泡沫化的浮夸表述,其真实的价值往往也会大打折扣。 薛其林:所谓“民国学术热”,表现为大量民国时期的著述、民国名人传记出版,大量有关民国的学术论文发表,部分学术界人士明显表现出对民国学术的热衷和倾心;大量民国名人故事、轶事为媒体追捧传播,民众对民国的历史和人物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关注度。由此引发了对民国学术乃至民国一切事物的盲目称颂。 《中国社会科学报》:出现这种热捧的原因何在? 薛其林:“民国学术热”背后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从客观事实层面而言,民国学术确是一个“富矿”,无论是研究西方学术,还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人,都能在民国学术这桌“盛宴”中找到丰富的“食材”,获得心灵的启迪,甚或心理的共鸣。 其二,学人的怀旧心理。当今部分学者在过度功利化之后,经历了浮躁、焦虑、无序和茫然,滋生了自卑情感和怀旧心理,因而顺势回到民国学术,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仰慕和称颂。研究民国以至倾心民国,跳不出来,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三,是古非今的传统学术习惯。中国学术界有一种逃避现实和是古非今的传统习惯,从春秋诸子对“三代”的溢美,如孔子因痛心于“礼崩乐坏”的现实而发出“吾从周”的呐喊,到康有为的“素王改制”,无一不是是古非今,好古蔑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西藏西部汉晋时期已汇入丝路
- 下一篇:江口沉银发掘证实张献忠沉银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