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船棺,为呈现古蜀文明提供实证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双元村春秋战国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收尾。在近一年的科学勘探及发掘中,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青白江区文物保护中心共发掘清理墓葬180座,出土文物千余件,包括青铜器、陶器、漆木器、少量玉石器。
    540多件青铜器中,有鼎、壶、敦、盏、鍪等容器,钺、剑、矛、戈、双剑鞘等兵器,斤、凿、锯、削等工具,还有带钩、铜环、双鱼等小饰件。这些青铜器大多保存完好、纹饰精美,整个墓葬群堪称一座“地下青铜器宝库”。
    体量最大的154号船棺墓中,出土数枚青铜印章,其特征与成都市商业街1号棺出土的印章特征非常接近。而商业街船棺墓葬被认为是战国早期古蜀国开明王朝王族,甚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由此推断,双元村154号墓主身份也相对较高。
    李白曾在《蜀道难》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感慨始终成谜的古蜀文明。而此次,双元村船棺墓葬群,从春秋中晚期延至战国中晚期,横跨200余年,其墓葬数量之多、随葬品之丰富,为进一步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研究古蜀的历史文化、丧葬习俗以及东周各诸侯国间的交流往来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饰有龙纹、虎纹、蝉纹、花蒂纹、手心纹的青铜兵器;蟠螭纹、涡云纹清晰可见的青铜尖底盒;带有明显修补痕迹、楚风浓郁的青铜鼎;双剑鞘中“附赠”回首龙纹小飞刀;刻有巴蜀图语的环首刀……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博物馆地下一楼库房,记者见到了青白江区双元村春秋战国墓地出土的540余件青铜器,蔚为壮观。
    龙虎纹饰,或为图腾崇拜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现场领队王天佑介绍说:“我们发现了190座墓葬,已经发掘清理的有180座。墓向大部分为南北向,少量为东西向。墓葬大多成群、成排、成组分布,一般十多座一群,每一群墓葬的方向基本一致。每一组数量不等,最常见的是两座一组,有可能是夫妻墓;由于墓葬年代跨度较大,从春秋中、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晚期。据此推断,这个墓地应为聚族而葬的公共墓地。”
    “你看,这是双剑鞘,以前出土的屈指可数,但这次一共出土了4把。”籍贯陕西宝鸡的王天佑憨厚地笑着说,“奇怪的是,这个双剑鞘里有双剑、还有一把小刀。刀把上透雕的回首龙纹,特别漂亮。”记者凑近观察,不仅最上端的回首龙栩栩如生,而且下端的刀尖锐利,刀刃约两张A4纸的厚度,锋利异常,彰显了春秋战国时代精湛的青铜工艺。
    饰有龙纹、虎纹的青铜戈,被王天佑逐一挑拣出来。龙纹是“侧身像”,头大身子小,尾巴上翘,怒目圆睁,威风凛凛。龙角高于龙身,突出部分与戈的胡部相脱离,空悬于戈的内部。王天佑说:“装木柲时,龙角与内部的空档,便于把木柲卡得更紧,防止青铜戈脱落,相当于加了‘双保险’。”龙的双爪向前伸展,锐利的爪尖似要刺破敌人的攻势。浮雕的虎头五官清晰可辨,鼻子与眉毛连成一体,额头中间还隐约看见变形的“王”字。
    兵器中,除了戈,还有大量矛。矛的上部形如柳叶,中部阴刻各种蝉纹、尖嘴鸟,个别矛上还有手心纹、花蒂纹以及老虎的图案。
    为什么兵器上要装饰动物?王天佑解释说,根据推测,这些动物很可能是人们的图腾崇拜,他们希冀使用了带有龙、虎等猛兽纹饰的兵器,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最终赢得胜利。手心纹、花蒂纹则属于巴蜀图语的一部分,至今没有定论。
    据悉,180座墓葬中,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量墓葬使用船棺为葬具,个别为木椁。出土的文物除了青铜器,还有陶器,主要包括壶、釜、豆、罐、尖底盏、器盖等器类,不少陶器底部还有火烧痕迹,推断曾是生活中的实用器。
    出土漆木器40余件,有耳杯、木盒、木构件、木蝉、漆木镜等。青白江区文保中心主任肖震说,漆木器全部送至成都市区脱水处理。“漆木器如果不做脱水处理,容易开裂、掉漆。库房如今放有十多盒干燥剂,为的就是更好保护青铜器。两者一湿一干,万万不能‘同居’。”
    下一步,等到专家们把文物清理修复之后,文保中心计划展出部分文物,并适时地设计相应的文创产品,引导更多人参与到古蜀文明、巴蜀图语的研究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