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棺,为呈现古蜀文明提供实证(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35 文汇报 记者 付鑫鑫 参加讨论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论起这次墓葬群的发现,还得从两年前开始说。青白江区文保中心可移动文物保护部负责人兰玉龙是最先接触考古工地的几个人之一。 在办公楼遇见兰玉龙时,他刚从双元村考古工地回来。就在食堂午饭的空档,他接受记者采访说,2015年10月,为配合成都建工电商综合物流园一期(100亩)项目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江区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对该基建工地进行考古勘探。 2016年3月进场时,兰玉龙及同事在基建工地的东北部,即物流园一、二号库房位置做勘探时发掘土层中有异样。“我们先是发现了一座船棺墓,里面还有两件青铜器,当时很兴奋,立即上报给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经专家确认,墓葬属于战国时期。”兰玉龙说,经过上报国家文物局,去年5月,考古队和文保中心组织人员,重新密集钻探,初步判断约有几十座墓葬。 伴随着发现的墓葬越来越多,出土文物也越来越丰富。比如说,11号和15号墓出的青铜器特别多,尤其是青铜剑、青铜釜等。个别墓葬里,还发现了墓主人的牙齿和人体的指骨。王天佑说,如果想从牙齿、指骨的DNA来还原古蜀人的族源,恐怕只能耐心等到科技考古的结果。此外,有的墓葬还出土了梅花鹿的后腿骨,以及桃核、稻谷和瓜子。“动物考古专家判断说是梅花鹿的后腿骨,我在现场也不认识;桃核,倒是一眼就看出来了;稻谷、瓜子是在实验室用显微镜看出来的。” 有十多年勘探经验的兰玉龙说:“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有墓葬,主要依据是土质。钻探器取土上来,在纵切面上看,哪一层是未经人为搅动的生土,还是有人类活动痕迹的花土?颜色不一样,看得多了就有经验。之前,在靠近青白江区的新都区,我们也发现过商周遗址,所以,这次考古勘探特别留心。” 如果说刚开始的几十座墓葬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那么,在圈定的范围内找全190座墓葬并划定清楚每一座墓葬的边界,则是让王天佑及其团队狠下了一番力气。用王天佑的话说,“鬼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 夏季上工地,必须早起,趁天气凉爽,抓紧时间清理发掘;过了中午,太阳直射,恍若炙烤。王天佑说:“像我这么胖的人,夏天上工地,汗如雨下。遇上雨季,发掘到一半的墓坑里全是积雨,又得抽水,否则,‘浑水摸鱼’把遗迹都破坏了。我们过的日子,简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2011年参加工作的张光磊,也是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我跟着考古队员一直在找墓。天晴时,工地上的回填土和生土几乎没有颜色差异。只能打井抽水,或者‘靠天吃饭’盼下雨,把地面浇得微湿,回填土的痕迹才能显露出来。”张光磊看了看外面阴云密布的天空说,“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就很宝贵,之前几天都下小雨。土地微湿,不粘脚,正好辨认回填土。土地太湿了也不行,一脚下去全是泥,痕迹都搅乱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东北史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
- 下一篇:碑刻史料为史学研究提供更完整的“证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