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阐释20世纪婚姻史(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3:11:2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郭飞 参加讨论
婚姻问题受到关注 婚姻问题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研究部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任耀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军属妇女群体的考察,分析了文化的传播、接受和转变的过程,综合分析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方式、国家意志与民众意识互动的逻辑思路,充分肯定了军属群体在国家建设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的婚姻呈现出复杂面相。余华林通过论析民国时期婚外同居现象,认为随着恋爱自由观念的迅速普及,当时许多人的性道德观念和婚姻伦理观念出现重大转变,爱情成为两性关系中的重要标准。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离婚依然不易,一些女性与有妇之夫恋爱后,不得不选择婚外同居的生活方式。与帝制时代相比,民国时期女性的离婚权利有所提高。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潘大礼以民国时期湖北离婚案为例,剖析南京政府时期妇女的离婚权利。他认为,虽然当时的法律规定妇女有离婚的自由,但在战乱、贫穷、落后等社会背景下,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机构首要考虑的是家庭稳定,妇女的离婚权利即便在进入司法审判阶段后,也不会轻易地实现。 拓展社会史研究范围 社会文化史兴起后,社会史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艾晶以清末女犯的收禁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清末女犯收禁制度的改良是针对女性犯罪剧增实行的,意在兴革旧制;但妇女犯罪剧增的根源是清末整个社会局势动荡、政局不稳,仅仅依靠改良女犯的收禁制度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宋卫忠认为,清末女犯收禁问题从女性史角度进行考察,为民国时期女性犯罪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注儿童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儿童因模仿影视而产生的悲剧往往被视为当代问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汪炜伟考察了近代天津城市儿童电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中就已出现盲目模仿电影人物或情节的现象。尽管当时社会提供了各种儿童电影的标准,但并未起到治本之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秦方认为,儿童电影教育问题应该是近代发达城市中较早遇到的,北京、上海等地都曾出现此类问题,将这些城市进行对比研究,将会有新的发现。 重视性别研究视角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社会性别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以清代公主的经济境遇为切入点,研究其婚姻及生活状态,揭示清代公主婚后面临的经济困境及其原因,以及皇室为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的对策,以此探讨出嫁公主与皇室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溺女现象时常存在。通过释读陕西省周至县的雕版《戒溺女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郭海文、贾琳珂认为,《戒溺女文》不仅是古代民间劝善的宣传品,同时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打击封建陋习的利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价值。 以近代女性精英为对象的研究,是近些年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高翔宇以清末民初女性精英张竹君为例,认为她在女性启蒙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以女医师为角色的“中间路径”,在“女性与女权”、“职业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通过考察张竹君关于性别解放的论述及实践,为读者了解清末民初女性社会多元而复杂的生态提供新视角。汪炜伟认为,女性精英、女性话题以及社会化身份等研究视角扩大了社会史的研究范围,并且将个体女性参与政治放在民国初期的历史脉络中去考察,以此去寻求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图景。女性精英在形象建构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观察认知历史的时候,应全面看待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还原全面的历史面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多侧面解读历史文本
- 下一篇:东北抗联研究有待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