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推动文明互鉴 提供学术资源


    21世纪初始之际,美国《生活》周刊评选100个对上一个千年人类进程影响最大的人物,中国航海家郑和名列其中。郑和曾率领一支包括200多艘大小不等的多种船只的“混合舰队”,从今天的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出发,开始海外航行。船队航迹遍布西太平洋、印度洋和红海,囊括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自此,“郑和下西洋”成为了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的长期关注点,并链接起了海上丝绸之路史的有关学术研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 “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
    对于这样一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学术界需要思考海外中国学研究应该怎样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如何从历史的层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黏合的原料。
    多角度梳理有关研究内容
    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中国学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学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和选择。
    从时空脉络看,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可以上溯到两汉、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航海路线也有若干条:(1)出东海。经朝鲜至日本。于是,有了朝鲜人“衣服皆锦绣”的记载;有了《日本书纪》中关于中国秦朝养蚕织绸等生产知识传入日本的记述。(2)走南海。经东南亚和南亚等,至印度洋及南部,走出了一条从丝绸贸易到茶叶贸易的线路。(3)通美洲。从南海线再经印度洋,至美国和拉丁美洲。于是有了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进行贸易。(4)去非洲。经印度洋到达东非一带,架起了中国最早与非洲友好往来的海上桥梁。这些线路上的国家,与中国有着不同程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文化地域范围看,南亚、东南亚、东亚等亚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的大中华圈,或者说以华人为主的海外区域值得研究。
    从相关的文献知识领域看,也涉及多个方面。按文化传承分,有中国的和合共生思想、中庸理念、礼尚往来传统等,皆在千年间彼此发生影响。按贸易内容分,有丝绸、茶叶、香料等,不胜枚举。还有物物易货和贡品换“赏赐物”的不同交易形式。按历史的遗址、遗物分,既有著名的马六甲海峡、广州十三行等与贸易相关的著名历史遗址;又有佛经、石刻、古地图等文物,这些遗址和遗物是双边友好往来的信物和见证。按航海工具和技术知识分,有造船、罗盘、牵星术等,可以为航海科技史研究提供参考。按语种、词源学、地名学分,涉及古拉丁文、印度文、阿拉伯文、梵文等;以及许多古老的地名和方言等。按历史人物分,有中国的郑和、沿线国家的相关管理者、商业经理人、技术能手、艺术家、民间艺人,等等。按管理制度分,有唐、宋、元、明四朝的市舶司制度,元代的官本船外贸制度,清代的商行制度、保商制度、海关制度等。按中外关系史分,涉及朝贡体系与朝贡贸易;宗藩关系与海上贸易;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东亚各国的外交和外贸关系等。若再按文化交流史分,还涉及多种宗教的传播。
    此外,与中外海上贸易密切关联的一个特别主题就是华侨史。华侨是中华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唐人、华人,晚清时改称华侨,尤其以东南亚的华侨为最多,因此,有关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更为密切。用好相关历史资料宝库,能更充分地发挥好华侨的黏合剂作用,为“一带一路”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