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明互鉴 提供学术资源(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2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梁怡 参加讨论
从历史和国际视角提供建议 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开展以中国学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厘清丝路贸易的历史沿革,总结发展丝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可为今日的丝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扎实的依据。因此,这项研究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扎实的历史文献依据。人类的物质交往,是因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和演进也是类似的历史过程。中国丝绸外传,不仅以丝绸贸易带动了沿线国家人民穿衣材料和着衣方式的变化,丰富和美化了沿线国家人民的生活,而且在不同国家,出现了各具其民族风格的特色丝绸衣物、饰物、生活用具等。尤其是生丝的外传,对一些国家丝织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刺激了中国丝织业的发展和繁荣,促成了江南一带丝绸贸易发展基础上的封建主义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丝绸贸易带动的其他贸易,扩大和丰富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内容。以互通有无为目的的易货交易,将珠宝、矿产也涵盖其中,这些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出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第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从管理学角度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通商和管理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当下海上经济带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可以从科技、社会史的角度,开展历史地名考与地名坐标系的研究、服装材料和服饰变化的研究、种植技术与养殖技术演进的研究、沿线民俗特色和相似性研究等。 第三,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历史智慧和国际新视野。海上丝绸之路是沿线人民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之路,更是沿线人民在友好交往中形成的友谊之路。千百年间,海路上人民的关系特征,更多的是互通有无、和平相处。在此期间,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推行了一些促进民间友好往来的措施和办法,使得人民普遍从中受益。在贸易往来中出现的文化交流,包括佛教在沿线国家的传播,西方传教士到亚洲国家传教的同时带来了西方的近代技术和理念;汉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播与互动,大中华圈的形成和认同,等等。而这些精神文化的认同,又为凝聚沿线国家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处事方式,为今天经济为主体的纽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文明之源。 此外,日本、印度、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较长的汉学传统。近年来,上述国家和地区从事海外中国学的研究者在逐年增多,许多国际知名的中国学家纷纷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如果各国当代的中国学成果能与古代先贤的学问相结合,将能更好地发挥智库的作用,提出一些有利于搁置争议、共享共赢的谋略,对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尽管随着信息科技、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获取手段的出现,人们可以较为便捷地为各种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但是,能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新发展提供厚重底蕴的仍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汉学传统。因此,参考重要历史文献,认真梳理相关历史,并将国外的相关著作与中国古籍中的志、列传等文献进行对比,借助新技术处理和研究,定会有相得益彰的收获,有助于满足沿线各国的不同利益需求。 综上所述,海外中国学及其研究者在海上丝路建设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需要搜集历史文献,查找文化源流,分析经验教训,提出意见建议,在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好知识的储备库和导航仪,提供知识资源。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东北抗联研究有待拓展
- 下一篇: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