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甘肃发现的两周时期的“胡人”形象


     
    内容提要:胡人在汉代以后主要指在西北边疆以外的族群,特别是中亚和西亚地区的非华夏族群。在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中发现了钩戟、管銎戈、镰形剑等器物和深目高鼻的欧罗巴人形象、戴尖顶帽穿左衽交领上衣的人物形象,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骨管上也发现了戴尖顶帽的人物形象。这些器物和尖顶帽起源于近东地区,在两周时期逐渐进入中国,特别是公元前6世纪以后,尖顶帽和一些兵器在欧亚草原广泛传播。汉代以后,尖顶帽成为中亚和近东地区非华夏族群的代表形象。
    关 键 词:甘肃 两周时期 近东 尖顶帽 胡人
    作者简介:王辉,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从春秋战国开始,随着列国争霸的进行,列国以华夏自居,以期获取逐鹿中原的正统地位,也和周边的所谓蛮夷戎狄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春秋以前,以华夏自居的列国对非华夏的周边诸族统称之为“戎狄蛮夷”,战国以后,随着这些民族逐渐融入华夏,而在中国北方和北方草原地带发展起来的游牧诸族成为华夏诸国最大的威胁,这些民族被称为“胡”。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将来自于中亚和西亚一带的域外民族也多以“胡”称之。本文也借用这一概念,将在甘肃发现的两周时期的与西方族群有关的形象称之为“胡人”。
    一、两周时期甘肃胡人形象的发现
    迄今为止,在甘肃境内发现的“胡人”形象有以下几例:
    1.人头形铜钩戟。出土于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葬中。高25.5、宽23厘米。直内,人头形銎。人物呈现出深目高鼻的特征,下颌有须,眉毛较粗(图一,1)①。
    2.人形铅俑。出土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墓地3号墓墓室西北侧。残高7.3、臂长5.8、壁厚1.4厘米。铅俑呈伸臂行走状,戴尖顶帽,帽尖向前弯曲,两侧有护耳,着交领上衣,左衽,腰系带,脚穿长靴(图一,2)②。
    
    图一
    1.白草坡人头形青铜戟銎2.马家塬M3人形铅俑3.马家塬M4铜人形俑4.灵台白草坡1号墓啄戈5.波斯波利斯百柱大厅地面上的啄戈6.马家塬M3出土人形铅俑头7.马家塬M6金人面饰8.公元前15~14世纪叙利亚出土的镰形剑
    3.人形铅俑头。出土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墓地M3墓室中。残高2.9、壁厚1.6厘米。仅存头部,清晰可见头戴尖顶帽,两侧有护耳(图一,6)。
    4.铜人形俑。出土于张家川马家塬墓地M4车毂上。高6.4、壁厚1.3厘米。戴尖顶帽,两侧有护耳,着交领短上衣,左衽,双手交于胸前(图一,3)。
    5.金人面饰。出土于张家川马家塬墓地M6。共出土有8件。以薄金片捶揲而成,圆眼,眼、鼻和嘴凸起,以褐色颜料绘出下弯的眉毛和上翘的胡须,头戴尖帽(图一,7)③。
    6.骨管。甘肃省博物馆征集。骨管口呈马蹄状,装饰有阴线刻的鸟和人物,边缘刻有相对的三角纹。人物呈侧面形象,戴尖顶帽,上身穿长衣,腰束带,下穿裤腿宽肥的灯笼裤,双手持弓,张弓欲射(图二,1)。
    以上发现的这些人物形象,头部装饰和帽子可分为五种,第一类为灵台白草坡出土的钩戟上的人物,仅见头部,面部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第二类是马家塬墓地出土的2件铅俑,头戴浅盔形尖帽,帽顶有向前弯曲的突。第三类是马家塬墓地出土的铜俑,戴较深的尖顶帽。第四类是马家塬墓地出土的金人面饰,头戴浅盔形尖帽。第五类是甘肃省博物馆藏骨管上刻画的人物,帽子高而深,上部的尖锥略弯曲。这些形象除第三类和第四类人物为正面形象,其余皆为侧面形象,上衣均为左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