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古代人类遗骸标本陈列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2)


    二、与古代人类埋葬行为相关的墓葬整体陈列及出土品陈列
    葬俗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为加工的放置逝者的场所,墓葬在展现古代文化全貌的展陈中是非常重要的遗迹现象。其不但可以反映出先民对死亡现象的认识,从其规模、营造方式、装饰、随葬品数量、种类等信息中,也可以反映出彼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信仰及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
    我国博物馆中出现的墓葬整体陈列,目前最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是根据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科学记录进行的原貌复原;二是在考古发掘现场用“套箱法”将整个遗迹现象整体取出后在博物馆中进行的原貌陈列;三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墓葬,以墓葬为中心所进行的原址保护陈列。
    墓葬本身虽然是静态的,但作为人工遗迹,其中也包含着“人为加工”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承载着丰富的信息量。比如:营造墓葬时所用的工具,是否在墓葬中保留有痕迹,是否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推测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墓葬或圆或方的平面形制差异,或土坑竖穴,或洞室偏室等立体形制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中涉及怎样的文化现象;生者是如何规制逝者在墓葬内姿态的,或仰身直肢,或侧身曲肢,或蜷曲蹲踞的葬式之间有怎样的差异,选择不同葬式的原因何在;随葬品的选择和摆放是否存在普遍规律;墓葬之间是否存在等级差异,以及是否可以通过等级的差异来推测当时社会的发展阶段等等。这些信息的传递,仅通过对遗迹现象或者出土品的孤立陈列,显然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在对墓葬进行整体陈列的同时,结合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各种辅助方式对展出实物所包含的信息、量进行必要扩充。
    在根据考古发掘获取科学记录复原的墓葬陈列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遗骸和出土品摆放缺乏准确性。在完成了墓葬形制的复原之后,将遗骸与出土品恢复到出土时的原始状态是此类陈列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采用此种方式对墓葬进行整体陈列的博物馆颇多,但对复原工作做得准确科学的却甚少。其中出现的问题多数是没有严格按照发掘过程中的记录进行复原,上下肢骨颠倒,左右正反摆放错乱,不符合正常人体解剖学姿势的现象比比皆是。遗骸在墓葬中的姿态,是由生者埋葬死者时形成的。作为墓葬蕴含信息的一个部分,遗骸的姿态所代表的葬式,是埋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遗骸的原始状态,等于向观众传达了错误的信息。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两项工作是必须的:一是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有必要请该遗迹的发掘者全程参与,随时矫正其中出现的问题,使陈列效果尽量接近实际发掘情况。二是人骨遗骸的重新摆放过程,应有具有人体解剖学知识的专业人员按照发掘现场的影像、记录等资料进行技术性指导。
    遗骸在下葬之初随身佩戴的装饰品,往往代表着人群的审美意识,其原材料的选择、典型的形制与加工方式等,也往往是了解当时生产加工方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信息载体。但在现在的很多复原式展陈中,一些相对精美的装饰品,却往往被从遗骸上取出,脱离原出土位置进行单独陈列。如果出于达到更好展示效果的目的,单独陈列并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式,但在遗迹中的遗骸上,也应以1∶1复制品的方式再现这些装饰品出土的原貌和原位。
    “套箱法”套取的整体遗迹和原址保护的墓葬基本上属于一种情况。相比于原貌复原的陈列方式,这两种方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遗迹及其内部遗物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展出效果的科学准确性方面更有优势。在该种形式的陈列中,对墓葬中人类遗骸进行保护是必须进行的一个重点工作。因为墓葬中随葬的铜器、陶器等器物,往往性质相对稳定,但人类遗骸的保存情况就千差万别、良莠不齐。尤其在我国南方一些潮湿地区,人类遗骸往往是在潮湿甚至有腐蚀性液体包被的环境下出土。这为人类遗骸的保护造成了很大困难。在布展过程中,针对展陈遗迹中人类遗骸保存的具体情况,应该采取适用的保护措施,比如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加固,灌注透明填充物等。对于保存非常完好的湿尸,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定制专门的设备保存其原始出土状态,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在对古代墓葬的整体展示设计中,加入对墓葬营造以及埋葬逝者最初状态的科学复原,往往能够帮助观众更容易理解作为文化行为的埋葬方式,能得到更理想的信息传达效果。在这一点上,国外一些著名博物馆已有很成功的范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