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南北朝时期济南城市变迁考论(4)


    (二)从政区地理结构和史籍描述来看公元469年以降济南城市职能作用的转变
    北魏皇兴元年(467),北魏乘刘宋义嘉之乱之机,大举进攻其黄河以南地区,经过近两年的残酷厮杀,皇兴三年(469)春,北魏克东阳城,青州刺史沈文秀被俘。从此,刘宋的青、冀、兖、徐和豫州的淮西之地尽归于北朝,南北政权的对峙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河一线,已纳入北魏疆土的山东半岛作为政权边疆的区域特征由此丧失了,其不再是南北双方争夺的焦点,半岛局势明显稳定了许多。正是以公元469年为起点,济南迅速开始了由军镇城市到地方行政中心城市的职能转变。这可从政区地理与史籍描述两方面加以探讨。
    政区地理方面。公元469年山东半岛甫一纳入北魏疆土,其对该区域大规模的政区改革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首先是于皇兴三年将冀州更名为齐州,(44)接着便是对混乱不堪的政区地理结构加以厘清,具体情形详见表1。
    
    上表显示,在此次政区改革中,原属冀州的四郡度属青州管辖,不过除乐陵郡之外,其他三郡刘宋时均无实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原在青州领下的济南、太原二郡此时划入齐州管内。上文已经指出,政区辖境的整齐划一,对于保证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刘宋时期坐落于济南城附近的济南、太原二郡隶属青州,在行政管理上颇为不便;此次改革终于使得整个山东半岛西部统一归属齐州管辖。这样,作为齐州治所的济南无疑能够有效发挥半岛西部行政中心城市的职能,早先浓厚的地方军镇色彩必然会大大减弱。
    公元469年北魏攻取山东半岛之后,史籍对济南城的直接记载也日渐增多起来,这对于审视北朝统治下的济南城市职能有着重要意义。《水经注》对北魏时期的济南城市风貌有极为详实的描述,现引录于下: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厅,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45)
    由引文可以确知郦道元定曾造访过济南城。在其笔下,闻名遐迩的趵突泉生机勃勃,坐落于城西郭外的古大明湖边建有大明寺,湖上之客厅是风景绝佳的去处,城东则有齐州行政官员们宴客、聚会的所在——流杯池。整个城市全然一派安逸宁静的状态,并没有宋魏交争之际作为地方军镇时的肃杀氛围。
    就在《水经注》成书前后,济南曾有过一次筑城行为。史载北魏熙平二年(517)九月:
    城青、齐、兖、泾、平、营、肆七州所治东阳、历城、瑕丘、平凉、肥如、和龙、九原七城。(46)
    古代修筑城池乃经常之举,但将上述七城的修筑载入正史之中,很可能是朝廷命令下的统一行动,规模当为不小,这无疑是北魏时期济南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
    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对北朝时期的济南亦有多处记载,以此可管窥它的城市风貌。如该书记载北魏济南北郊的使君林称:
    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悫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47)
    可见使君林充当的是济南僚属盛夏避暑的场所。段成式又记载济南城北二里的莲子湖,同样是游客雅集之地,一派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围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魏袁翻曾在湖宴集……。(48)
    按,袁翻,北魏时人,《魏书》有传。面积广阔的莲子湖中渔船掩映,渔网广布,呈现出济南北郊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
    多种史料记载的北朝济南无一例外地呈现出风景秀美、城市发展、居民安乐的和平景象,刘宋时期战乱频仍、厮杀惨烈的恐怖场景全然消退了。这形象地证实,北朝统治下的济南城已经告别了地方军镇的色彩,而成为以管理地方民政事务为主的区域行政中心城市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