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南北朝时期济南城市变迁考论(6)


    
    (18)《宋书》卷77《沈庆之传》,第1999-2000页。
    (19)《宋书》卷95《索虏传》,第2350页。
    (20)《宋书》卷65《申恬传》附《申坦传》第1725页。
    (21)《宋书》卷78《萧思话传》,第2015页。
    (22)《宋书》卷78《萧思话传》,第2015页。
    (23)《宋书》卷50《垣护之传》,第1451页。
    (24)张公渡、鹿角津、漯沃津分见(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5《河水篇》,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01、504、506页。
    (25)《水经注疏》卷5《河水篇》记载秽野薄:“(河水)东迳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第503页);同卷记载马常坈曰:“(漯水)又东北为马常坈,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第491-492页);卷8《济水篇》记载平州坈:“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第758页)。关于“薄”字,据《水经注疏》卷5《河水篇》段熙仲校记[八六]:“按:沈钦韩曰:薄与泊通,《统志》引此作‘沟’”(第521页);关于“坈”字,陈桥驿认为:“‘坈’是‘坑’的别体字,而‘坑’则是‘湖’在齐地的方言”(见陈桥驿:《郦学札记》“别体字”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26)参见《水经注疏》卷5《济水篇》,第744页。需要说明的是,此为古大明湖,并非今济南市之大明湖。
    (27)《元和郡县图志》卷10《河南道六·齐州》“历城县”下,第277页。此为李吉甫引自《述征记》之语,该书系晋郭缘生所撰,当能反映南北朝时代的情况。
    (28)《宋书》卷26《天文志四》,第750页。
    (29)《宋书》卷77《颜师伯传》,第1993-1994页。
    (30)《宋书》卷36《州郡志二》“青州刺史”下,第1093页。
    (31)《宋书》卷100《自序》,第2447页。此引文载青州移镇历城之时间为孝建元年,这与《宋书·州郡志》及《宋书·垣护之传》相抵牾,此处不从《自序》。
    (32)可参见唐长孺:《北魏的青齐土民》(载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122页);罗新:《青徐豪族与宋齐政治》(载《原学》第一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175页);韩树峰:《青齐豪族在南北朝的变迁》(载《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445页)等文。
    (33)《宋书》卷36《州郡志二》,第1098页。
    (34)按,《宋书·州郡志二》“青州刺史”下载:“青州刺史,治临淄。江左侨立,治广陵。安帝义熙五年,平广固,北青州刺史治东阳城,而侨立南青州如故。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则正文所言义熙中于青州立冀州之事,当发生于义熙五年刘裕平广固之后无疑,此时青州即指东阳城而言。
    (35)参见(清)张曜等修,(清)孙葆田等纂:宣统《山东通志》卷149《艺文志·石》,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本,第4430页。
    (36)参见李嘎:《北魏崔猷墓志及相关问题》,《考古》2007年第1期。
    (37)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8-449页。
    (38)《宋书》卷36《州郡志二》“青州刺史”下“太原太守”条,第1097页。
    (39)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第448页。
    (40)《宋书》卷65《申恬传》,第1723页。
    (41)《宋书》卷53《张茂度传》附子永传,第1511页。
    (42)《宋书》卷50《垣护之传》,第1450页。
    (43)宋魏双方曾多次沿济水激烈交战,均在乐安城发生战事。如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宋攻魏于乐安及碻磝二城,“乐安水道不通,先定碻磝,至是又克乐安”(《宋书》卷78《萧思话传》,第2017页)。“乐安水道”即指济水而言。刘宋大明二年宋魏又在济水沿线激烈厮杀,乐安城是战地之一,“虏天水公又攻乐安城,建威将军、平原乐安二郡太守分武都与卜天生等拒击,大破之”(《宋书》卷77《颜师伯传》,第1994页)。
    (44)《魏书》卷106中《地形志中》“齐州”条下:“齐州,治历城。刘义隆置冀州,皇兴三年更名”。第2524页。
    (45)《水经注疏》卷8《济水篇》,第743-745页。
    (46)《魏书》卷9《肃宗纪》,第226页。
    (4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7《酒食》,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页。
    (48)《酉阳杂俎》卷11《广知》,第107页。
    (49)参见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42页。此外,李孝聪在《公元十—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载《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8页)一文中亦表达过类似观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