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山原互动:明清秦岭北麓经济发展与市镇体系的形成(2)


    二、清代秦岭北麓各州县经济发展特征
    清代秦岭北麓各县的经济大多以农为主,北部渭河谷地以及山前洪积扇区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土壤,支撑着各县基本的经济生产需求;同时清代秦岭北麓各县大多具有广阔的林区,林区资源的开发繁荣着各县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多样型的经济结构。
    (一)丰富的水源与关中水稻产区的形成
    秦岭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北仰南俯的巨大断块山地,从南北方向上看,山体极不对称,北坡陡峻而短,南坡宽缓而长。北坡总长约40公里,相对高差很大,因此山势陡峭,多断崖峡谷,河流短小,多瀑布、急流和险滩,这种深切峡谷称为“峪”,如流峪、汤峪、沣峪等,秦岭北坡有72峪。从峪口流出的众多河流,随流缓出,坡度逐渐变小,流速减慢,流水挟带的砾沙便沉积下来形成洪积扇,面积大而连续,发育得比较典型。如宝鸡清姜河,周至的大仙峪河、东瓜峪河,西安附近的流峪、汤峪、青峪、大峪、沣峪等都形成了典型的洪积扇。由于溪流众多,它们之间距离较近,山麓的洪积扇已经相连,在秦岭北麓形成了山前洪积扇裙。洪积扇的上部砾石较多,土壤多呈粗骨性,是果树林分布的地带。下部主要为泥沙,坡度又缓,地势低,地下水埋藏较浅,又能引水灌溉,在河流两侧以及河漫滩地形成关中地区重要的水田区,这些水田区成为关中地区最集中的水稻产区。据民国时人调查,在关中一带“稻则仅周至、户县、眉县、蓝田、长安等县产之”[12]44。这5县全部位于秦岭北坡。这些州县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清代中期咸宁县“惟南乡地近终南,所辖有峪口五处,峪内山水流行,共开渠十九道,引水灌田三万六千余亩,土宜稻禾”[10]咸宁县。长安县“南乡则山川环带,风俗淳古,渠水甚多,地宜粇稻。”[10]长安县户县“地土虽不宽广,然多沃壤。……又有丈八沟、渼陂、禹泉、太平泉之水灌溉稻田数百顷。”[10]户县民国《蓝田县志》对本县的水利渠堰做了明确的记载,这些渠堰大多流程不长,灌区灌溉田亩面积不多,虽都不属大型水利工程,但分布密集,引水方便,且全部用于水稻种植,可见水量还是非常充沛的(参表1),清时期,这些稻米成为供应西安城市居民米食的主要来源。
    (二)山区林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秦岭山区素产材木,隋唐建都长安,都城建筑材料与生活用薪炭主要依赖山内提供。宋元以后,都城迁移,秦岭林木资源的利用减少,大片茂林得到恢复、成长。明朝时,此地已是“深山大箐,穷谷茂林”[13]卷61,形成绵亘800余里的“老林”,是内地十分罕有的森林资源。这里木材种类齐全,松、柏、桧、杉、枞、梓、桐、楠、檀、槐、榆、楸、楮、柳、椿、白杨、樟、棕、橡、桦、桑、枝达20余种。
    明代的秦岭北麓各州县,东自华州,西达宝鸡、眉县,各县无不饶于材木。蓝田县山中多异木奇卉[14]卷493《西安府部汇考》,户县涝峪为木材销售集散之地。秦岭的木材销售关中各县。“白水县,宫室器用竹木是需,土罕筱,木有数章(柏、柳、榆、槐、杨、椿、樗、桐、檀、桑、柘、楸、皂角),顾不足以充隆栋干,治室者率易之渭水之涯,驮载而来,亦甚劳矣。”[15]卷2《物产》富平县所需木材也多购于此,“吾郡不通河筏,故取材于山,山木非尽良也,一撤则多蠹而罔适于用,乃賫数十金购之渭上”[16]卷3《重修王将军庙碑》。
    
    入清以后,秦岭山区林木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采。康熙年间周至县山内聚集了大量的采木者,这些采伐森林者均为有力之家,他们“捐重赀,聚徒入山数百里砍伐,积之深溪绝涧之中,待大水之年,而后随流泛出,则其利以十倍,然非旦夕权子母者”[17]卷3引。林木资源的开采最早多集中在秦岭西部山区。至嘉道年间向东南延伸,遍布秦岭南北,“西安府之周至县,西南至洋县六百里,骆傥二谷当南山深处,老林已开者十之六七。未开者如黄柏园、都督河、敖山、太古坪等各处,西接郿、宝,东连宁陕,老林广一二百里,长二三百里不等。林内开设木厢,冬春背运,佣力之人,不下数万,偶值岁欠停工,则营生无资”[8]卷14《艺文下》。“道光三年(1823)查明(周至)山内客民十五万有奇,兼有大木厢三处,板厢十余处,铁厂数处。供厢之人甚伙。”[8]卷9《山货》其“黄柏园、佛爷坪、太白河等处,大木厂所伐老林已深入二百余里”[8]卷9《山货》。凤县道光年间有“柴厢十三家,每厂雇工或数十人至数百人不等”[10]《凤县》。这些木厢厂在秦岭北坡周至、宝鸡、眉县等地都有大量分布。宝鸡县在秦岭边缘,道光年间虽不比其他山内厅县,但也有些小的柴厢木厂,其时“境内无木厢,止有柴厢十四处……其资本俱不甚大,工作人等亦属无多”[10]《宝鸡》。眉县“斜峪口内有小柴厢二座,营头口内有小柴厢八座,汤峪内有小柴厢二座,每处工匠至多不过十余人”[10]《眉县》。
    木厂采伐的木材按材质的好坏分别制成圆木、枋板、猴材三类。圆木主要供建筑房屋使用,梁、柱、柁、檩,材长3丈至5丈,围圆3尺至7尺,多用松木(如黄松、油松、稀叶松、朴木)。枋板主要供作家具、寿材等使用,锯树为尺寸不等的板子,多用杂木,如椴木、桦木、黄肝桃、红白桃、艾叶杉、插柳木。猴柴则主要使用未成材的树木,劈段而成,仅供烧材使用。大木厂往往同时经营圆木、枋板、猴柴三种产品,资本较小者就只能经营枋板和猴柴,或仅经营猴柴一项。[8]卷9《山货》这些产业在清代一直支撑着各厅县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以至民国时人还在回忆清代山内开发的盛况,“人言(户县)峪内若檀庙街、教场子、房梨儿等处,昔年皆居民数十百家,肆廛栉比,今尽衰落,至四五家矣,作厢贩木者,远逾岭在百里之处,故木材亦甚少焉,上下数十年间而盛衰若霄壤,呜呼,可以观世变矣”[11]卷1《山谷》。眉县许多民间谣谚都与林木有关,如“要相富,多栽树;农有十棵柳,烧柴不用愁;家有百棵杨,不用打柴郎。家中富不富,先看宅旁树。今天人养树,日后林养人。山上没有树,庄稼保不住。树栽根,坑要深。刺槐上荒山,杨柳下河滩,橡树满山跑,核桃栽沟边。”[18]62足见山内人家对于树木的看重。
    (三)林果加工及山货开发
    果树栽植是终南山麓各县经济的重要保障,山区利于果树栽植业的发展,优质水果产出量大。所谓“南山夙称陆海,材木之利,取之不穷”[19]《物产志》。长安县终南山产柿、栗颇多,“缘山柿栗,岁供租赋”[20]《风俗志》。蓝田县是清代关中出产果品的大县。县北果树栽植非常广泛,较多者为桃、杏、沙果,这些果树“春里开花,灿若列锦”,故邑中有八景,一名“绣岭春花”即指此。此外南山内多产胡桃、栗子、梨、苹果、红果等,“每岁运销省城,络绎如织”[21]卷2上《商务》。华州沿秦岭一带桃、杏成林,清后期出产果品以核桃、栗、枣、柿、万寿果为大宗,“而桃、杏尤多,近山沙砾之田,东西数十里,皆桃、杏林也,方春花时,彩霞浓郁,弥望无际,致为佳胜”[22]卷3《物产》。周至县“果之最盛者,桃、杏、李、柿、胡桃、栗子、葡萄也。椇椇(俗名拐枣)、榛柰、木瓜、梨与安石榴,间有重至斤者,难久贮。重阳宫、楼观台之银杏,其树有三四围者;山葡萄,黑色,土人采以酿酒,味颇美,但未得制造良法,故较他省为逊”[23]卷3《田赋·物产》。户县果品有胡桃、苹果、石榴、海榴、杏、桃、柿、李、梨、栗、银杏,银杏为本县特产。[24]卷下《物产》总之,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盛产水果的大县大多分布于秦岭北麓,西安城市所供水果也多由这里提供。
    清代秦岭北麓各县所产果品种类虽多,但限于交通运输条件不畅,水果又为不宜久存食品,故新鲜果品的流通十分有限,尽管许多州县记载本地蔬果皆美,但运销往往不出数百里之间,大多在州县之内流通,或运销周围数县。潼关厅有开山货行者,销行“栗、枣、核桃、乌梅、象子”等,均在本境销行,“多则在本境多销行,少则在本境少销行,不出他境转运”[25]卷2《商务》。以鲜果进行加工,既有利于储存,又方便流通,故果品加工业在一些州县得到发展。最主要的为柿饼,柿饼制作较为简单,“乡民刳去其皮,日晒夜露,将干入瓮中,待生白霜,取出如饼,谓之柿饼”[26]卷1《地理·物产》。由于技术简单,农家均可自制,故许多州县出产柿饼,且为县内果品输出大宗。华州亦出产柿饼,东输至华阴,西输至西安、三原。[22]卷2《商务》华州尚产杏干、桃干。这种经过加工的果品有时会实现越境销售,数量也不少(参表2)。
    
    除水果外,药材也是秦岭山内特产,关中地区沿秦岭北麓各县盛产药材,远近闻名。华州“药类无虑数十种”,以防风、苍术、麻黄为多,最有名的为欸冬花,这些药材或运销省城,或入三原加工远销他省,均十分有名[22]卷2《商务》。华阴虽史无明文记载,但从民国时期药材产出量来看,清代产药当亦不少。其时西安府出产药材最多的州县即户县、周至、蓝田,这3县都位于秦岭北麓。户县南山出产香附、白芷、半夏、泽泻、薯蓣、地黄、茱萸、苍术、南星、野党,阿姑泉所产紫苏尤佳,天麻等均为本县常产。蓝田县南山内出产的药材品种更多,达数十种之多。[21]卷2上《商务》
    关中地区药材产出量大,输出也多。“潼关所产药材每年约采得一千斤有余。在本境销行,每岁二百斤有奇;运出本境,从陆路骡驮在华阴庙三月销行,每岁七百斤有奇。”[25]卷2《商务》西安府出产药材较多的州县以地跨南山的户县、周至、蓝田最有名。其中户县仅乌药一项,光绪年间年产即达70—80万斤,“由陆路运至乾、凤、兴、汉、甘肃,水运至山西,每年约销五六十万斤,本境约销二十万斤”[24]卷下《商务》。蓝田县南山内出产的药材品种更多,达数十种之多,“每岁由南山内肩挑负载,运销省城络绎不绝,为出境大宗”。[21]卷2上《商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