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宋志明:蔡元培的哲学观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建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哲学史以“哲学”为主语,是从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在中国,只有意识到哲学为独立学科以后,才可能有中国哲学史书写。蔡元培的哲学观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立了理论基础。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为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尊重和吸收前辈的理论思维成果。
    关键词:蔡元培;哲学观;中国哲学史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4)05-0016-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方法新探”(11BZX037)
    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史是从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在哲学成为独立学科之前,可以有学术思想史书写,并没有哲学史书写。哲学史与学术思想史有联系,也有区别。学术思想史的外延比哲学史大,历史比哲学史长。只有当“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后,哲学史学科建设才有可能。20世纪初叶,哲学在中国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与此同时,中国哲学史也随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且逐步同中国学术思想史区别开来。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奠基人正是蔡元培先生。 1“哲学”一词是希腊语“爱智慧”的译名,出自近代日本学者西周。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有“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的说法,西周从中受到启发,把philosophy译为“希求贤哲之智之学”,后来简称为哲学。1874年,他在《百一新论》中写道:“将论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1]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术语,但有类似的说法。在中文中“哲”就是“大智慧”的意思。《尚书·皋陶谟》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孔子在临终前慨叹“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这里,都用到了“哲”字。尽管“哲学”一词是外来语,但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则是不争的事实。
    从宏观的意义上说,哲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古代哲学,指的是“一切学之学”,即包罗万象的学问。这是一种广义上的哲学。另一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哲学,指的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这是一种狭义上的哲学。古代哲学家并没有自觉的学科意识,他们的哲学思想虽没有以哲学形式出现,但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中国古代哲学事实上早已存在,只是没有“哲学”这种称谓而已。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把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同视为东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类似,也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学问,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那时哲学家还没有形成自觉的哲学学科意识。西方哲学史都是近代哲学家编写的,都是哲学家关于学术史的哲学诠释,并不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在中国古代,没出现“哲学史”这门学科,在西方古代同样没有出现这样一门学科。
    对于 “爱智”意义上的哲学,中国学人在17世纪就已经接触到了,并译为“爱知学”。1631年,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傅泛济意译、李之藻达辞的《名理探》,开宗明义首论“爱知学原始”,写道:“爱知学者,西云斐录琐费亚,乃穷理诸学之总名。译名,则知之嗜;译义,则言知也。” 又说:“译名,则言探取凡物之所以然,开人洞明物理之识也。”中国学者黄遵宪最早在《日本国志》(1895年初刻本)使用“哲学”一词。近代中国学者虽然接受了“哲学”这一词汇,不过尚未认识到哲学的学科性质。例如,1901年蔡元培写《哲学总论》时,仍旧认为“哲学为综合之学”,“以宇宙全体为目的,举其间万有万物之真理原则而考究之以为学。”“爱智”同中国“弘道”“穷理”言殊而旨同,中国学者正是从这个角度接受“哲学”一词的。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存在着文史哲不分、经史子集不分的情形,其中《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王充的《论衡》、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等著作,都明显地包含着哲学史方面的内容。 2哲学史与学术思想史的外延虽然可以重合,但毕竟是学术思想史中的另类。哲学史是哲学成为独立学科以后,有哲学素养的研究者从自觉的哲学学科意识出发,运用哲学史研究方法,重新梳理学术思想史提供的材料,建立起来的新学科。哲学史有别于学术思想史。学术思想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哲学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西方17世纪中叶,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出于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开始有人编纂哲学史。于是,西方哲学史随着哲学学科的出现,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近代哲学家通常用讲哲学史的方式讲自己创立的哲学,历来有“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的说法。西方哲学史的作者,即便不是黑格尔那样原创型的哲学家,也是经过系统哲学训练、有哲学学养的学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