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宋志明:蔡元培的哲学观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建(3)


    蔡元培亲自为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作序,对他的学术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胡适借鉴西方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梳理中国哲学史,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不这样做,便无法跳出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框架,便无法进入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便无法找到表述哲学史的合适方式。“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记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蔡元培虽然用了“依傍”两个字,只能说用词不当,并非主张“以西范中”。在他看来,哲学史乃是哲学家对学术史的哲学解读,因而借鉴西方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十分必要;只有如此,方能理出中国哲学史的头绪来,方能突破学术史的表达方式。
    他对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予以充分的肯定。他为胡著做《序》,认为该书有四点突破。
    “第一是证明的方法。”胡适研究中国哲学史,并不仅仅引证前人的言论为依据,绝不盲从不可靠的传闻,善于用心考辨研究对象的生存时代、思想的来源、著作的真伪,善于从学理上分析研究对象的思想中是否存在矛盾。“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有建立学术规范的意思,也起到了示范效应。研究哲学史的任务,既要摆事实,更要讲道理;既要介绍古人说了什么话,还要解释古人为什么说这些话。研究者必须有所“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充分的论证。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胡适已经突破学术史研究的路径,专题研究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史料中提炼出哲学思想,梳理出头绪来。作者一改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讲起的路径,“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这是何等手段!”这意味着哲学史作为一门专门史,有别于以往的学术史。哲学史选材要精,不能杂,不必包罗万象;哲学史选人要准,只选有文本依据的哲学家,不必考虑他名气的大小。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胡适撇开以往流行的道统观念,不抱任何门户之见。他把每个古代哲学家都当成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崇拜的对象,既同情的了解、也中肯的评判,绝不厚此薄彼。在他笔下,“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这是很大的突破,真正找到了历史感。在道统观念中,只有尧、舜、禹、周公、孔子才是树立道统的权威;至于后来学者,或者是道统的继承者,或者是道统的疏离者,绝不是道统的推进者。如果不破除这种道统观念,怎么可能把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揭示出来?
    “第四是系统的研究。”胡适找到了哲学史的表述方式,改变了以往学术史表达的“平行法”。在胡适笔下,哲学家的诸多思想侧面是有联系的,“都有递次演进的脉络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见不到的”[6]。哲学史是对学术思想史的哲学解读,而解读的方法就是做系统的考察。用系统的方法揭示哲学家实质的思想系统,具有创新的意义,至今还是研究哲学史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初建阶段,取得的第二项成果是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如果说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开山之作,那么,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堪称扛鼎之作。此书的影响力已经走出中国,遍及全球。荷兰裔美国人卜德与冯友兰合作,将此书译成英文,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国外汉学家大都是借助这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有所了解的。韩国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曾回忆说,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对她有很大影响。第三项成果是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大部头的专论。
    以上三项标志性成果的取得,皆同蔡元培在哲学观上的引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蔡元培的影响下,这样一批有哲学素养的学者,从现代哲学观出发,摸索到一条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路径,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1916年,蔡元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系,至今将近100年了。笔者认为,在这段历史区间,学科建设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49年以前,中国哲学史学科初步建立;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学科建设落入低谷;第三个阶段为1978年以后,迎来学科建设的春天,开始复苏。总的来看,呈现出马鞍形发展轨迹。
    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建阶段,开拓者的论著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不能像教条主义者那样,全盘否定他们的理论思维成果,给他们戴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将他们粗暴地赶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教条主义者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以苏范中”,陷入“两军对战”的误区而不能自拔,致使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走上歧途、落入低谷。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极其惨痛的,我们应当牢牢记取。我们也不能像虚无主义者那样,否认“中国哲学合法性”,把前辈的贡献一笔抹杀。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贡献,研究他们的贡献,超越他们的贡献,沿着他们开辟的方向往前走,踏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