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元代“散州”名实考(2)


        二元代文献中“散州”的含义
        管见所及,元代“散州”主要见于地理志书如《元一统志》⑤及《元史·地理志》⑥中,另外,《事林广记·郡邑类》⑦以及《庙学典礼》⑧中也提及“散州”。现对这些文献中出现的“散州”进行逐条阐述:
        《元一统志》中明确记载的“散州”有两条:一为鄜州,一为金州。先来看鄜州:
        延安路,鄜州……(唐)乾元元年复为鄜州。宋康定二年即鄜延路治置康定军使,仍隶州。熙宁七年省三川县为镇,入洛交。金因之。国朝得地之后,废节度止立散州。初领洛交、洛川、鄜城、直罗四县……今领县三。⑨
        由上文中的“废节度止立散州”可知该“散州”明显是区别于宋金时节度州而言的。我们知道,宋代州有节度、防御、团练、刺史州的等第之分⑩,金代又演变为节度、防御和刺史州三等。金元之际,其“州”逐渐摈弃宋金时“节度—刺史”(11)的军事划分体系,而转变为主要依户口之多寡而有上、中、下州的等第之分。元代鄜州“废节度为散州”,即该州已从宋金时带军事性的节度州转变为元代单一的行政州,同时这也是金元之际州等第体系转变过程的有力例证。不过,据《太平寰宇记》(12)、《元丰九域志》(13)和《宋史·地理志》(14)等书所载,鄜州宋为洛交郡,保大军节度,而非《元一统志》所言“康定军使”,那么“康定军使”何来?据《元丰九域志》载,鄜州,县四:洛交、洛川、鄜城、直罗。康定二年,即鄜城县治置康定军节度使,仍隶州。(15)康定军使所设由此明矣。
        再来看金州:
        兴元路,金州。宋乾德五年改昭化军节度。旧隶京西南路。绍兴九年胡世将为川陕宣抚使,命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此金州置帅之始也。十三年以州隶利州路。十四年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以杨政帅东路,吴璘帅西路,并以安抚兼军帅。欲其帅臣事体均一,故又升金州为金、房、开、达四州路,以郭浩为金、房、开、达安抚使,遥制夔路及京西三郡。自后或监管内安抚,除罢无常。旧领……六县,国朝置为散州。以六县地荒,不复设立。(16)
        由上可知,金州宋代为节度州,后又升为安抚司路,但“除罢无常”、时断时续,设置时间较短,元代置为“散州”。上文虽然没有明指,但由“鄜州”之“废节度为散州”,可推测元代金州作为“散州”极有可能是区别于宋时的节度州或安抚司路而言的。因其置“散州”在先、县之不复设立在后,故可得出该“散州”之设与其是否领县无关。
        《元史·地理志》中直接记载某州为“散州”的资料相对较多,总计九条,其中,除了中书省之济州外,其余八州皆隶属于江西行省。先来看济州:
        济宁路,济州。至元八年升济宁府……十二年,复立济州,治任城,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却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又以府治归巨野,而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17)
        从上所载无法看出其“散州”所指有什么特别含义。不过可知,至元年间新置的济州已经降为原先“济州”升置后的济宁府(路)的下属州,即今济州非昔济州也,新置的济州作为“散州”是否相对于济宁府(路)而言呢?目前暂不可知。
        我们再来看《元史·地理志》中所载江西行省之八“散州”,这八“散州”虽然在该书中所载位置相对集中,但叙述甚为简略,兹引如下:
        英德州,下。宋升英德府。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立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为散州。大德四年,复为路。至大元年复降为散州。领县一。(18)
        梅州,下。宋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六年置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散州……领县一。(19)
        南恩州,下。宋改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领县二。
        封州,下。唐改为临封郡,后复为封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六年立封州路总管府,后又降为散州,仍属东道……领县二。(20)
        新州,下。唐改为新昌郡,后复为新州。元至元十六年,置新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领县一。
        桂阳州,下。本桂阳县,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九年,升桂阳县为散州……元隶湖南道宣慰司,后隶广东道……领县一。
        连州,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直隶行中书省。十七年废安抚司,升为连州路总管府,隶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降为散州,隶广东道……领县一(21)
        循州,下。元至元十三年立总管府,二十三年降为散州。领县三。(22)
        以上为《元史·地理志》明确所载江西行省的英德、梅、南恩、封、新、桂阳、连、循等八“散州”,其中七州系“改”(23)路而来,仅有桂阳一州为县升置而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散州”后一并为直隶广东道宣慰司之州,而元代“直隶(行)省或宣慰司之州”与路为同级政区而地位略低。可见,张氏及现有学术界将元代之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的观点是与史实不符的,其“直隶州”仅指直隶中书省或行省之州,而元代还有直隶宣慰司之州,其“散州”明显是“属州”之误。
        《事林广记》中虽无“散州”的明确记载,不过该书前集卷四《郡邑类》载:“檀州,散;蠡州,散。”(24)这两州分别隶属于中书省的大都路和真定路,皆不领县。另外该书所载各府中,除路总管府之外,其余府名后均标有“散”字,而元代的府分为路总管府和散府两类这已成为当今学界的共识,故从中可以得出檀、蠡二州下的“散”字应是“散州”的含义。然《事林广记》一书中仅在中书省这两个不领县之州后书“散”字,该省其余州以及各行省之州后,不管是领县的、还是无属县的,再未有“散”字出现。是此书作者认为元代只有这两个“散州”;还是元代所有不领县之州皆可称为“散州”,因在该卷最先列出的两个不领县之州下已写“散”字,为避免冗繁,序列其后之各州下统一略去“散”字不写;亦是另有他意,目前还无从而知。
        综《元一统志》《元史·地理志》《事林广记》所载以上“散州”,可以发现,其中既有“直隶宣慰司之州”,也有隶属于路的“属州”,正如元的散府既有直隶府,也有属府一样。就“散州”领县情况看,其中既有领县的,也有不领县的。又《元史·地理志》载,元代州依其隶属关系可分为“直隶省(或行省、宣慰司)之州”和“属州”两类(25),而上述文献中记载的“散州”也可分为这两类,这是否意味着元代“散州”就是州的泛称或通称呢?
        又《庙学典礼》卷四之“添设教授”条下云:
        自归附以来,各处教授员数,或一或二,因循未有定例。又有随路及府州之别,路教授例不轻注,却缘江南自来皆是府、州通为列郡,如今却是一路。即目江南诸郡多为路,所以散州、散府十无一二。(26)
        其“散府、散州”,明显是区别于“路”而言的,指元代除路总管府之外的府、州。因为元代江南地区承袭前代之府州多升为路,所以路迅速增多而府州却十无一二。由此可见“散州”即泛指元代州无疑。
        通过对元代文献中所述“散州”含义的分析,可以得出元代“散州”是州的泛称,不仅是相对于路总管府而言的,同时也是区别于宋金时按“节度体系”(27)划分之州而言的,但因元代文献中直接记载某州为“散州”的资料较为零散和稀少,如上所述。再加上《元典章》中尚无“散州”的任何记载,明初所修《元史》之《百官志》对元代州也只是称为“诸州”,所以元代历史上曾有“散州”这一政区名称是极容易被人忽略的。
        不过,笔者经过对元明清时期的州进行长时段考察,从中发现,按照明代乃至清代直隶州、属州(28)、散州的含义和划分标准,元代之州实可分为“直隶州”、“属州”和“散州”三类。具体而言,元代直隶于省部(或行省、宣慰司)之州与明清直隶州”(29)内涵几乎相同,只是名称还待完善;元代路或散州下辖的属州中,“领县的属州”与明及清前期“属州”内涵基本一致(30),而不领县之属州与清代“散州”内涵基本一致,只是尚未从属州中分离出来,我们可暂且称之为元代狭义上的“散州”,以下将对这些不领县的“散州”进行系统考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