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平民意识的涨落与汉初两种社会思潮的嬗变及儒术独尊


        【内容提要】汉政权建立之初,社会上层由下层平民上升而来,平民性格成为普遍的、主导性的“社会性格”,平民意识因之而在社会上凸显。因与平民意识能相接榫,黄老思潮逐渐流行开来。然而,随着汉初历史进程的推进,社会上层又逐步走向贵族化,社会上层原本具有的平民意识日益减弱乃至终结,其“社会性格”亦发生改变。与之相应,儒家思想在社会上层找到厚实的心理基础,儒学的官方思想地位由此被催生出来。
        【关键词】平民意识;汉初;黄老;儒学;“儒术独尊”
        汉初约七十年间,黄老和儒学两种思潮历经方向相反的变化——黄老由盛走衰,儒学由衰转盛,儒学官方思想地位的确立乃是汉初两种思潮消长的终点。对汉初两种社会思潮的嬗变及儒术独尊问题,前贤多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深入分析其原因。其实,梁启超在评论社会思潮时的“心理之感召”观点更具启发意义。他说:“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①梁启超把“心理之感召”当成思潮形成和流行的先决条件,以为思潮能够形成和流行同当时社会的心理倾向有直接关系。这个观点尽管不是针对汉初,但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提醒我们,应注意社会思潮形成背后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因素。有鉴于此,我们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汉初普遍的社会心理状况,进而探讨当时的社会思潮嬗变及儒术独尊问题,以深化人们的相关认识。
        
        如何以社会学视角分析汉初普遍的社会心理状况,进而探讨当时社会思潮的嬗变及儒术独尊问题,美国哲学家弗罗姆(Erich Fromm)的“社会性格”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弗罗姆指出:“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都有特殊的社会性格,不同思想观念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强大起来的。”“人的性格结构不仅决定人的思想和感觉,而且还决定了其行为。”②他认为,忽略心理因素在社会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难以理解社会现象。社会心理状况最关键的因素是“社会性格”,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力量,“社会性格”决定人的感觉、思想,甚至行为。关于“社会性格”的来源,弗罗姆认为,这种重要的心理力量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体来说,人的生活模式塑造了人的性格结构③。这个论断对汉初社会思潮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钱穆先生在论述汉王朝建立时曾说:“平民政府必然创建,殆为当时历史趋势一种不可抗之进程。”④他认为,上古遗留下来的贵族宗室随着秦政权覆灭已彻底完结,汉初王朝上层组成人员由平民构成⑤。其实,当时不仅有一个由平民组成的社会上层,而且有一个由大量平民构成的社会下层。平民进入社会上层后,虽然他们已经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成了新王朝的新贵族,但由于以往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固有的出生、经历遗留给他们的平民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作风上,或者说在“社会性格”上,仍属于平民。正如梁丽真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书的《译者前言》中指出的:“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暴富,但却不能在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生活格调。这就是今天为什么经常看到腰缠万贯的富豪,其举止和品味还保持着昨日‘贫民劳动者’的本色。”⑥
        社会下层在生养和劳作中形成其生活模式,由此也塑造出相应的“社会性格”。汉朝建立伊始,平民充斥着社会的上下两个层面。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平民性格显然就成了当时普遍的、主导性的“社会性格”。心理特征上的平民性格反映在意识层面上,则是平民意识或平民精神。所以可以说,汉初是一个平民意识或平民精神凸显的时代。关于平民意识或平民精神,周作人曾有论述。他说:
        平民的精神可以说是淑本好耳所说的求生意志,贵族的精神便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志了。前者是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完全是入世的。⑦
        周作人认为,平民精神即叔本华所说的“求生意志”,它要求有限、平凡的存在,是“入世的”。周作人所谓的“入世”,就是世俗生存。换句话说,对要靠日常劳作维持生计的平民来说,他们着意生存实际,注重生理欲求的满足,而不讲求生存之上的文化教养、精神品味等内容。平民意识的这种特点,在性格上就体现为现实性与朴实性。正因如此,所以牟宗三在其《历史哲学》中有“平民之现实性与朴实性”的说法⑧。
        梁启超说:“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那么,在汉朝初始能与平民意识“同趋一方向”的是哪一种思想呢?
     
    【作者简介】萧仕平,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