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蒲寿宬:宋元时期外来的文化使者


    蒲寿宬,字镜泉,号心泉,宋元之际西域人,著名诗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任广东梅州知州,是梅州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对于了解宋元时期粤东地方社会史,特别是客家移民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番客:身世渊源
    据史料记载,蒲寿宬先祖乃新疆和阗人,“环居湖上,瑞呈仙草,厥名曰蒲。取姓于斯,族因蕃衍”。宋嘉定年间,因慕孔子之道,于是从西域移居中原。关于蒲寿宬的族群身份,世人多以西域人称之,其祖先应为阿拉伯人。史籍对此多有记载。如明末何乔远《闽书》卷一百五十二谓:“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藩互市,居广州,至寿庚父开宗徙于泉。”明末曹学佺《大明舆地名胜志》在描述泉州府晋江县名胜古迹时亦云:“法石寺在晋江城东五里,宋初陈洪进建筑坛山上,以效嵩呼,又名万岁山。有乾德四年赐额敕文。宋末西域人蒲寿宬与弟寿庚以互市至。”后来,日本学者藤田丰八据此认为蒲乃阿拉伯语Abu译音;蒲寿庚既称西域人又为蒲姓,因此依类推证,其先世当为阿拉伯人无疑。
    关于蒲寿宬的来源有二说,一是从广州迁泉州。此说主要依据《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等族谱材料。据该谱记载:“初二世祖海达公,为宋广东常平茶盐司提举,管军千户侯,因即羊城玳瑁巷而家焉。未几,初五世祖寿宬公以蒲州府丞升梅州刺史。祖妣晋封宜人,乐善好施,里人遂以其所居更名‘蒲宜人巷’。”羊城玳瑁巷,即今广州市光塔路之玛瑙巷;蒲宜人巷,即今光塔路之普宁里,位于学宫街路北。二是从四川迁泉州。主张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客家学研究权威罗香林先生,他曾独撰《蒲寿庚传》和《蒲寿庚研究》,征引《心泉学诗稿》等资料,证明蒲氏乃自四川迁居泉州。根据罗香林的研究,蒲寿宬的先祖蒲孟宗,举进士第,初居四川阆州,官至尚书左丞,生二子:蒲毂、蒲澈。蒲毂生二子:尧仁、尧章。蒲尧仁即是蒲寿宬的高祖,举进士第,生一子:蒲绪。曾祖蒲绪,登乡榜,生一子:国宾。祖蒲国宾,举进士第,生二子:仕宾、大宾。父蒲仕宾,任晋江县县令,卜居晋江,生三子:寿晟、寿宬、寿庚。可见蒲寿宬原籍四川,后因其父仕宾以恩贡,官知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于是官眷赴任,任满立籍,卜居晋江县法石乡。为进一步证明此说,20世纪40年代末罗香林先生还亲自前往广州越秀山的蒲氏祖坟进行实地勘访,著有《广州蒲氏宋元二代祖坟发现记》,明确指出蒲寿宬这一支系与广州蒲氏无涉,而是从四川迁居泉州的。
    汉吏:梅州事功
    咸淳七年,蒲寿宬任广东省梅州知州;咸淳十年,秩满离梅。蒲寿宬在梅州虽然仅短短三年左右,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其事迹广为流传,他本人更是被誉为循吏。蒲寿宬在梅州任上,主要有以下善行懿举。
    廉洁勤政。蒲寿宬为官清正廉洁,理政有方,深得梅州百姓欢迎。据光绪《嘉应州志》卷十九《宦绩》记载,“蒲寿宬,咸淳七年知梅州,一毫无取于民,居处饮食俭约,见曾井遗泽在民,遣人还籍取家资建石亭其上,日汲井水二瓶置诸公堂,欲常目在之而踵其武也。州进士杨圭题其梁曰: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梅州人特为蒲寿宬立碑记其功德,称其为循吏,祀之名宦祠。蒲寿宬不仅在廉洁奉公方面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而且还对属下官员督促指导、严加管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