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蒲寿宬:宋元时期外来的文化使者(2)


    重农兴产。客家地区多为山区,谋生不易,蒲寿宬重视农耕,坚持以农为本,鼓励生产。《梅阳壬申劭农偶成书呈同官》诗曰:“举酒劝尔农,更为我侬劝。车笠虽不同,所谐此盂饭。或耕在菑畲,或耕在方寸。膏雨足一犁,田头怯呼唤。五百维莠骄,胥徒乃蟊患。与国充耘耔,勿使地蒿蔓。幻体饥渴同,世味甘苦半。盘中一粒食,锄下几滴汗。光阴驶历块,彼此不可玩。岂为许行言,劝课在兹旦。老父倾耳听,童稚绕屏看。相顾持我语,取信如执券。安得慵耕人,从今不言倦。”
    崇文重教。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质。梅州是世界客都,历史上一直以崇文尚学、文教发达而著称。南宋《舆地纪胜·梅州景物记下》称“梅人无产植,恃以为活者,惟读书一事耳”。可见梅州自古就有崇文重教之传统,这也与当地官员提倡奖助、兴学育才不无关系。蒲寿宬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曾作《示儿》:“种谷一岁事,读书一生期。方春不下种,竟岁常馁饥。少年不向学,终身成愚痴。饥犹一家愁,愚被众人欺。彼苍念吾父,尔辈得令师。欲速成揠苗,计日如耘耔。程文国有式,体制须及时。弱冠无所闻,出语人见嗤。尔劳我则恤,我忧尔奚知。中夜不遑寐,作此劝学诗。”
    体恤民生。蒲寿宬十分关注时代局势,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如《送使君给事常东轩先生》:“南泉昔乐土,画戟深凝香。今为凋瘵区,盐米忧苍皇。”该诗深入描述了宋元时期粤东、闽南一带食盐走私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蒲寿宬还十分同情民众疾苦,关心百姓生活。
    吟咏风土。蒲寿宬喜欢游览山水,以诗言志。他在梅州任官时,经常邀约同僚和友人游玩当地的名胜古迹。如《仲冬下浣会同僚游东岩》诗曰:“羽人脱屣去,古洞留嵌岩。白云亦世态,随风蜕其缄。石饴已何许,谁能味其甘。土偶寂不语,樵牧同此龛。坎坎击石鼓,归去夸彼谈。遂使蜡屐人,于此移其贪。猗桐植翠盖,翳翳当薰南。琤然激石溜,燕坐心默参。朝暮岂异理,莫诳狙四三。暄凉得其适,所讶非瘴岚。梅花对白发,风前雪鬖鬖。挥觞属同僚,出语谐酸咸。犹拘铁汉语,饮之不至酣。托诗纪曾游,谁将铁为庵。”再如《约赵委顺北山试泉》诗:“拟寻青竹杖,同访白云龛。野茗春深苦,山泉雨后甘。鸟声尘梦醒,花事午风酣。静趣期心会,逢人勿费谈。”他的《心泉学诗稿》中,仅仅记载梅州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诗词就有20余首,体现了他对梅州的热爱。
    遗民:汉回文化融合
    蒲寿宬不仅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也是一位汉化程度很高、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和著名诗人,还是一位坚守气节、隐居乡野的宋代遗臣。
    蒲寿宬在先祖的影响下,自幼熟读经史,推崇儒家思想,尤其精通陈白沙之理学。蒲寿宬一心致力于考科举、求功名。先是明经举乡贡士,咸淳元年曾任领卫,后因卓尔不群、文采斐然,朝廷知其贤,授山西莆州府,宣授朝议大夫;咸淳七年任广东梅州知州,晋授太中大夫;咸淳十年,宋廷诏蒲寿宬为江西吉州知州,他看到宋亡已成定局,于是未赴任而辞官隐居。
    蒲寿宬赋性恬淡,宅心仁慈,熟谙经史,擅长诗赋和书法,著有《心泉学诗稿》遗世,现存诗共计222题288首,是为中国第一部穆斯林诗集。故罗香林曾赞叹道:“宋元间,回教中人多能诗者,然除丁鹤年外,殆无能与蒲寿宬抗衡者矣。”
    长期以来,蒲寿宬可谓是默默无闻,偶为世人所知晓者,除了其回民之族群身份而奇异,以及其诗词成就而著称以外,更主要就是因其弟蒲寿庚叛宋降元而闻名。以往学界认为蒲寿庚叛变降元是出自其兄蒲寿宬之谋划。事实上,蒲寿庚叛降与蒲寿宬无关,蒲寿宬是一位持操守节、不臣二姓的宋代遗民。南宋灭亡后,蒲寿宬拒不仕元,隐居深山,尝与岭南诸名士结“白云诗社”,诗歌酬唱。蒲寿宬留下了许多以泉、水、月为主题的诗词,正是他洁身自好、心如止水、人若泉清、孤傲自洁品质的写照,体现出他性情冲淡、操守端严、崇尚气节的高贵品质。这既符合蒲寿宬信奉的伊斯兰教至清至真的教义,也体现出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他的身上,深刻反映了当时汉、回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华化、汉化的程度。因此,陈垣先生称其“足开有元一代西域人华化之先声”。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移民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