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上海文化魔力的前世今生


    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热,不断有世界文化名人造访上海,包括杜威、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卓别林等。他们在沪期间均作了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所讲内容丰富,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等方面。他们访问上海的新闻,在当时的报纸上广为刊登,引发强烈反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的地位。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对于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从未有过强烈的排斥,反而是很容易吸收。上海从不排斥一切可以带来进步、变化、效益、时尚的外来东西,从器物到文化,无一不充实着上海的社会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上海重新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今日的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这里既有老式中西建筑散落,也有现代化摩天大厦林立;既有徐家汇大教堂的歌声,也有龙华寺的香火;既有上海老街的茶馆,也有新天地的酒吧……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洋,时尚与怀旧,各有各的精彩,展现了海派文化的魔力和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
    从商业都会到文化交流前沿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上海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个不起眼的滨海小县。但开埠以后,上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都会城市,并且几乎一直享有着中国最大商业都会的名声。“大上海”以其超凡的城市魅力、商业能力和经济规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西文化在晚清上海的接触与交流,从器物、制度到精神,全面而深入。在器物层面,从西方近代的照明用具(火油灯、煤气灯、电灯)、自来水、通讯工具(电话、电报)、交通运输工具(轮船、马车、电车、汽车),到日常生活用品(缝纫机、电风扇、照相机);制度层面,从市政管理制度到教育制度、作息制度(如星期日休息、一天分为24小时)到议会制度;精神层面,从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到倡导竞争意识、进化观念,等等。这些元素全部是自西方植入,并且在上海生根发芽之后,再辐射到周边地区。
    上海是西学输入的窗口,西学通过西书出版、报刊介绍、学校灌输、博物馆图书馆展示引入。民国时期,学习西方深入人心,上海更是引风气之先,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国传播的中心。现代思想潮流迅速涌入,输入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在系统性、学术性及质量、数量方面都大幅提高,形成西学东渐史上从未有过的盛况。近代以来,上海几乎一直保持着西学输入和传播的中心地位,这也与上海发达的出版印刷市场有关。某种程度上,社会思潮变迁与出版印刷市场形成了良好互动。
    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离不开作为媒介的作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涌入上海,也离不开西方人来上海居住、旅游和访问所带来的真实互动。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热,不断有世界文化名人造访上海,包括杜威、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卓别林等。他们在沪期间均作了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所讲内容丰富,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等方面。他们访问上海的新闻,在当时的报纸上广为刊登,引发强烈反响。世界名人造访上海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和推广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以全新姿态融入到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多年的沉寂涤荡一空,迅速以申城独特的城市魅力返回到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最前沿,并且重新焕发活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的这种包容气质自开埠以来便已经具备。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对于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从未有过强烈的排斥,反而是很容易吸收。上海从不排斥一切可以带来进步、变化、效益、时尚的外来东西,从器物到文化,无一不充实着上海的社会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无论是规模、层次,还是深度都在不断发展,上海重新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自1986年举办国际艺术节以来,上海设立的国际文化节近10种,电视、电影、服装文化、音乐、艺术博览、旅游等方面均有大规模的国际性交流活动。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友好城市在上海举办国家文化周、城市文化周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异域文化在上海的交流和推广。目前,上海已经举办了德国文化周、法国文化周、澳大利亚文化周、墨西哥文化周、俄罗斯文化周、埃及文化周、土耳其文化周、伊朗文化周、阿拉木图文化周、复旦大学日本文化周、中俄妇女文化周、中德文化周、米兰上海文化周、上海马赛文化周等活动。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来自五大洲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布展,国内不少城市也在世博会场馆布展,数不胜数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窗口作用得到极致发挥。日前正式运行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上海零距离地向国人展示,并且融入了相当多的中国元素,这是中美文化的又一次重要对接和互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