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锴:论方志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0)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8:11:05 《浙江学刊》(杭州)2014年 韩锴 参加讨论
十、关注人文 方志必须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灵魂。这是方志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文人在修志过程中人文精神不断觉醒,日益彰显的结果。马克思说过,人类个体的一切行为均与自己的利益有关。人类整体的作为也必然与人类的整体利益有关。脱离人类整体利益的理论必须出丑。我们知道志书是朝着日益系统,日趋全面的方向演进的。在演进过程中志书与时俱进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是毫无意义的堆积,而是有其鲜明的价值取向的,即日益重视民生,关注人文。可以说重视民生,关注人文是志书的灵魂所在。方志内容虽然应侧重于之事、之地、之人,即历史、地理、风俗三者不可或缺,是一方之全史。但方志记载历史、地理和风俗的内容初看是三个内容,实际上是有密切联系的,且联系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是人文精神。记历史是一地演进之历史,以使后来治郡国者知往鉴来。记地理是一地变化之地理,以求后来治郡国者切合本地实际地为政治郡。记风俗是一地变化之风俗,也为后来治郡国者改善民风提供借鉴。可见,方志必须有一个方志的灵魂在。这就是记载“之地之事之人”必须坚持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为主线。或者说方志的主要宗旨是关注民生,关心民瘼,重在教化育人,要在鉴戒资政。而且教化和资政相对于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而言均具有手段性质,属工具理性,其目的则在于宏扬人文精神,关注价值理性。 为此,古人认为方志的记述重点应当是:一为详载民生衣食之所系。元代李好文在《长安志图·序》中,认为修志不仅仅是考察古迹,给升高而赋者提供助兴的资料,主要应该对生民衣食所系的经济问题详加记载,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废兴无常,盛衰有数,天理人事之所关焉。城郭封域,代因代革,先王之疆理寓焉。沟洫之利,疏溉之饶,生民衣食之所系焉。观是图者,则夫有志之士,游意当时,将适古今之流生民之泽,不无有助。岂待山林逃虚悠然遐想,升高而赋者,以资见闻而已哉!”⑩二为反映人民生活之疾苦。南宋丁大荣在《天台图经后序》中,主张修志应着重反映一方民生疾苦,如“乡夫困于差役”、“居民艰于斗籴”、“榷酤之额重于他邑”、“籴本之费抑于郡胥”等,为地方兴利除弊提供依据。三为记载古今社会之变化。清代冯达道在《重修汉中府志序》中,认为“郡必有志,所以记变也。备考而谨书之,使良庖司割者,知大窾坚軱所在,砉然游刃,诊脉而知其沉浮虚实,据案处方补泄,可以无误。志之利益如是。”(11) 可见,志书的终极目标是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注。这就要求写史修志必须以文载道。无道之史,非史也。史籍之载道,求道之藏于史实也。道不依史实为载体,空道也。所谓载道就是要通过关注民生,彰显人文来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进化。当前社会的环境污染、行政专权以至劳民伤财,社会分配不公以至人们心态失衡,文化领域的笑廉羡贪,耻贪誉富都是没有人文精神的表现,我们在志书中要加以防范。志书编纂者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内心深处必须竖起重视民生、关注人文这面旗帜,脑中绷紧以民生为重,以人文为要这根弦。只有这样我们的志书才能垂鉴后世,惠泽后人。这样的志书才称得上有灵魂的志书。任何时代的志书,只有那些深具人文精神,切实关注民生的文本才能垂鉴未来,流芳不朽。故关注入文应该作为方志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全祖望与《明史》关系探论
- 下一篇:试论《宋书·符瑞志》的政治意图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