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20世纪北京城市功能布局的记忆与描述(4)


    以上仅仅从城墙、王府、教堂、交通与商业等方面,叙述了20世纪百年北京城功能建筑布局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今天北京的城市功能布局既有历史上的迟滞影响,譬如政府机关、中小学校在北城区的集中分布,始终制约着北京城内“学区房”的房价高攀不下。同时,新商业购物中心及连锁店的兴起和广泛分布,又使原先著名的商业街区相形见绌,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北新桥、新街口已经淡出人们心目中的商业中心感,今天还会有多少北京人会去大栅栏、王府井购物?恐怕也只有外地人才会去光顾。造成这种城市空间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北京城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作为王朝帝都标志的紫禁城,永远屹立于城市的中心;今天的中央政府机关多数集中在城内,这些建筑都是首先需要考虑保护的对象。北京城市居民的成分也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许多北京老住户迁到城外居住。像我们家就是从二环以内的城里,先搬到城外的魏公村,“失去了城里人的身份”;再搬家到三环路与四环路之间的黄庄,又搬到四环路以外的北京大学宿舍;而父母的家甚至搬迁至五环路以外的西二旗。这一步步的向外迁徙既有乔迁之喜,又饱含着难以名状的“思念之情”。
    老北京城市建筑的文化特征是非常鲜明的,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四合院式的平房难以适应人口压力对住宅的需求。政府不断地拆除一些四合院,改建高层住宅楼。尽管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改建从未停止过,但是截止到80年代末,北京城市的传统文化特征还没有被破坏。这是因为过去四十年迁入北京城市的人口,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社会威望和文化水平方面基本上是协调的、均质的,与北京城市文化特征基本上是和谐的。近20年来,情况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打破了城市阶层与城市文化的均质性。这种变化不仅导致对住房和购物有高标准的追求,而且追逐与市中心接近的良好区位,造成现代风格的政府大楼、高层写字楼、宾馆饭店在老城区内争相建造,车辆在城区的拥堵。尤其那些象征金钱与欲望的全金属玻璃外壳式建筑,不仅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同北京传统的城市特征是极不和谐,它们不仅蚕食着北京城的传统文化风貌,也夺走了北京人追求静谧淡雅的情怀。
    当今天的城市迈入发达的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走向自身现代化时,随着成片居住了几代人的传统房屋建筑的拆毁,不仅给市民送来乔迁之喜,也带走了祖辈传下的文明。面对越来越失掉中国风格的“家”,将不只是情怀的失落,也产生着困惑:是否旧的建筑都应该或迟或早地被拆掉?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城市的特征,哪些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应该被保留呢?城市文明的盛衰具有哪些特点?只有明确这些,才能在社会转型期,当城市面临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时,有意识地保护那些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与结构,使中国城市不会失去民族特点和文化魅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