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时进 王志刚:《学桴》——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http://www.newdu.com 2024/11/09 05:11:3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罗时进 王志刚 参加讨论
《学桴》是东吴大学学报的创刊号,于1906年6月出版发行。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随着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的出现,大学学报也相继诞生,而《学桴》则最先出版,标志出鲜明的领航意义。111年过去了,无论对研究高校学报的发展历史,还是研究学报与大学的关系,《学桴》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创刊号初具基本规约 东吴大学创办于1901年,其前身为1879年曹子实等人创办于苏州的存养书院(后改名为博习书院)、1882年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创办于上海的新式学堂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1896年孙乐文(David L. Anderson)创办于苏州的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1899年博习书院并入上海的中西书院,1901年宫巷书院迁入博习书院旧址,由此东吴大学正式诞生。 上述三个书院未见有自己的学报,然而在东吴大学创办两年后的1903年,一份标明为“东吴大学堂杂志”(Soochow University Annual)的《雁来红》出版了,时任校长的孙乐文在刊首写了《序言》,该刊发表了十多篇讨论中外历史、探究科学问题的学术性论文。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该刊已经具有了大学学报的属性,如果成为连续出版物的话,这就应该是我国大学学报的肇始了,只是不知何故,《雁来红》只出版了一期便戛然而止。然而,从中已经可以看出校方拟办学报的动向,就《东吴学报》本身的历史来看,《雁来红》的创办无疑是一段前史,也是《学桴》问世的先声。 1906年6月,在东吴大学成立五年、多学科兼备的格局基本形成后,《学桴》应运而生了。这里要说明的是,创刊号的封面很特别,画着一艘张着“学桴”之帆的航船行驶在波涛之中,而桅杆旗上另写有“东吴月报”四字。显然“学桴”和“东吴月报”两个名称是兼用的,而后者更具有大学学报刊名的特征。从创刊号的《本报简章·名目》下的说明“本报命名《东吴月报》,系苏州东吴大学堂所刊发之杂志”来看,学报的正式名称当是《东吴月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学桴》的名称呢?其间或有办刊者的商讨斟酌,也可能与首期必予明确揭示“学桴”之办刊宗旨有关。事实上,主用“学桴”与主用“东吴月报”之间是有所协调的。第二期即改名为《东吴月报》,连续出版了12期。而自1907年11月起,因需要将月刊变为双月刊,复又采用了《学桴》之名。然而无论如何,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是,自《学桴》诞生,东吴大学学报便正式问世了,自此,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学报有了一个标志性的开端。 一份学报是否为正规性创办,有一些必要条件,而《简章》体现其组织形态和运行方法,是学报“办之有据,办之符实”的重要标帜。《学桴》(《东吴月报》)有简章一则,分六款:“(一)名目。本报命名《东吴月报》,系东吴大学堂所刊发之杂志。(二)期数。月出一册,唯暑假、年假之际停出二期,全年共出十册,西历每月一号发行。(三)本报分图画、论说、学科、时事、译丛、丛录六类。(四)报价。订阅全年每份大洋一元二角,邮费在内。唯邮政不通之处,报民局递寄,信力自理。报费无论多寡,均祈按例先惠。又凡定报之函,寄费自给。(五)外稿海内大雅,如有鸿作登寄,尤所欢迎, 原稿请惠寄苏州天赐庄东吴大学堂。(六)如蒙惠登告白,刊例不详载,函商、面议均可。” 这六款以刊名和杂志属性开宗明义,同时说明了出版周期、杂志类目、公开发行的性质、报价、订阅和邮寄方法,特别是第五款“海内大雅,如有鸿作登寄,尤所欢迎”,表明学报用稿的开放性。最后,对刊登告白(广告类)的事项进行了约定。置于近代报章事业发轫才十多年的背景下客观来看,这一《简章》应该说比较周延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学报已具备了基本规约。当今学者往往以这些条款作为初创期大学学报《简章》的代表,是有识见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石经研究与石经学之建立
- 下一篇:乾嘉儒学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