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民、方勇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胡汉民卷》出版(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5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newdu 参加讨论
二 胡汉民在《民报》上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文立论,探奥撅微,莫不以阐发此三大主义为任” 胡汉民:《南洋与中国革命》,载《新亚细亚》,第1卷第6期。。胡汉民在传播三民主义,与保皇派论战方面,冲锋陷阵,在此过程中,他也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由孙中山口授、胡汉民执笔的民报《发刊词》,首次高揭了“民族、民权与民生”三大主义。此后,胡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章,更细致地阐述三民主义。他主持《民报》期间,该刊行文通俗易懂,反清革命的思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之后,胡汉民参与在新加坡筹办《中兴日报》,担任过主编,在南洋地区与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展开论战。他在《中兴日报》上共发表20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驳斥保皇派,孙中山称赞其文“非惧外媚满者所能置辩也” 孙中山:《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误用时务者》,载《中兴日报》,19080912。。 胡汉民直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1907年春,胡汉民到达河内组织机关,策应黄冈、惠州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时,胡汉民随孙中山到达前线参与。这一时期的反清起义,都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而失败。1908年河口起义失败后,胡汉民等革命党人的活动受到法国警察的限制,他们被迫离开河内。为加强对南洋革命力量的统一领导,1908年秋,同盟会建立南洋支部,孙中山委胡汉民为支部长,具体负责。1909年春,同盟会再建南方支部,以有效领导南方各地的斗争,胡汉民出任支部长,他在同盟会内的地位不断上升。在此期间,胡为筹划和领导广州新军起义、“三二九起义”倾注了大量心血。1911年“三二九起义”时,胡汉民差点在广州被捕,侥幸脱险回到香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地响应。胡汉民等人利用形势,策反清军将领,实现了广东的和平光复。11月9日,广州各界开会宣布独立。胡汉民当选为光复后的首任广东都督。新政权建立,百废待举,胡汉民等人面临着财政与军事的巨大困难,他们采取各种措施,不仅稳定了广东的军政局面,还组织北伐军出师,援助北方的起义省份,对扩张革命形势起了重要作用。这段短暂的执政经历,对胡汉民是极好锻炼。 12月下旬,孙中山从美国转道欧洲回到香港,准备北上。胡汉民、朱执信等人专程去香港迎接,他们希望孙能留在广东,建立根据地,然后北伐抵定全国。此主张被孙中山否定,他坚持北上,且要求胡汉民随行。胡遂以大局为重,匆匆写信委托陈炯明代理都督,而随孙中山到达上海。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任命34岁的胡汉民为临时政府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胡汉民在任内,勇于任事负责,体现出行政才能,他致力于各种民主法制新制度的建立,对旧衙门作风进行改革,分担了孙中山的繁重工作,被人称为“二总统”。在“让位”于袁世凯的问题上,胡汉民与孙中山看法一致,促成此事。 胡汉民随孙中山辞职后,于1912年4月初返回广州,复任广东都督。他以建设“模范省”的目标,力图在广东全面试行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贯彻在南京临时政府期间未落实的政策。其中包括,禁止种植鸦片与吸食鸦片,推动农业发展,采取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与行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胡汉民在广东的作为,为袁世凯所嫉恨,他利用陈炯明的政治野心,抬陈以压制胡汉民,使广东内部不团结,“都督府徒负虚名”,这也使得胡汉民第二次督粤虽取得局部性的成绩,但总体上没有大的作为。 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步步紧逼,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遇刺。6月,袁世凯下令免去胡汉民广东都督职,调为西藏宣抚使。胡一度答应,但终未就职。孙中山决定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革命党人任都督的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先后宣布独立。然而,在袁强大的攻势之下,“二次革命”维持了不到20天即速败,孙中山、胡汉民等遭到通缉。8月2日,胡汉民随孙中山再次离国,流亡日本。 为继续革命事业,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胡汉民虽对孙所提党员绝对服从其个人的规定有所不满,还是配合孙的建党工作。1914年7月,孙中山任总理的中华革命党在日本正式成立,胡汉民出任政治部长,其职责是物色与培育政才、规划地方自治、筹备中央政府等,而当务之急的工作,是进行反袁宣传,重新集结革命力量。胡汉民担任中华革命党党刊《民国》的主编。《民国》以捍卫中华民国为号召,揭露袁世凯倒行逆施,背叛“民国”的种种恶行。1916年4月,胡汉民从日本潜回国内,到上海协助陈其美策动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国内政治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在此期间,胡汉民一直追随孙中山,参加其在南方领导的反对军阀的各项斗争。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下设6部,胡汉民任交通总长。护法战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护法军政府内部矛盾重重,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通电辞去大元帅职。胡汉民随孙中山离开广州到上海。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胡汉民在沪闲居,读书、吟诗、练字。他对曹全碑产生兴趣,专心临摹,得其精髓。期间,他也曾代表孙中山出席南北“议和”的会议。 1919年8月,孙中山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并亲撰发刊词。《建设》是国民党的重要理论刊物,胡汉民担任总编辑,且是主要撰稿人,他在一年多时间里,共发表了约15万字的论著、演说与通信,内容驳杂,但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于唯物史观的研究与宣传,在当时独树一帜。胡汉民介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重要意义,对非难攻击唯物史观的观点进行驳斥,并试图用唯物史观作为基本方法,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这显示胡汉民面对国民党不断的失败与新思潮的冲击,开始了全新的思考。唯物史观对胡汉民的思想方法影响颇深,他后来的一些论著中也用经济决定政治及阶级观点等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 1920年9月,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迎接孙中山回粤。次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胡汉民在新政府中担任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孙中山在广西建立大本营,希望出师北伐,统一全国。陈炯明则希望能先建设两广,反对孙的北伐计划,两人矛盾渐显。孙宣布免除陈的粤军总司令等职,激起陈下属的强烈反抗。1922年6月16日,陈的下属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迫使孙离开广州。此时在韶关的胡汉民心急如焚,试图率部救援,未果。只得自己转道由闽至沪。孙中山的事业再次受挫。1923年初,孙中山又一次受邀回广东,建立了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胡汉民则被任命为总参议,主持大本营的日常工作,且可在孙中山出征期间,代行大元帅职务。胡汉民勇于任事,他帮助孙稳固后方,筹措军饷粮草,平衡各方关系,使得广东根据地能够初步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