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的发展及其边缘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2:11:25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文明是副产品》的书名就隐含着作者郑也夫的观点———人类文明那些最重要的里程碑,婚姻、农业、文字、印刷术,根本不是人类有意识研发出来的,而是其他有目标行为的副产品。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并无实际用处,但恰是这些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所包含的知识与文化,要比那些有具体实际用途的东西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本书虽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与生活细节、情感、经济方式密切相关,它融合了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通过若干生动议题,构建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庞大框架。 本文选自《文明是副产品》第六章。 活字发展粗疏脉络 北宋沈括(1031一1095年)严谨而伟大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如下记载: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遗憾的是,这是关于活字印刷发明人毕昇的唯一记载。我们从中知道,他是布衣,尝试过木活字但未能成功,他发明了泥活字。上述记载之外关于毕昇的种种说法,诸如其生卒年,其为铁匠等,均属猜想。但毕昇尝试过的活字材料限于土木,与金属无涉。 早期泥活字书的最可信者,当为1193年(宋光宗绍熙四年)周必大(1126一1204年,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印制自著的《玉堂大记》(选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年代看,是世界第一部活字书。惜原版无存。 元代人王祯(1271-1368年),曾任安徽旌德县尹,其时已开始写作《农书》,历时十余年。预感篇幅较大,雕印困难,写《农书》中途请木匠制作木活字三万多枚。《农书》中记载了“造活字印书法”。王祯在旌德时,于1298年(大德二年),用这套木活字印制了自己纂修的《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字,百本书一月内印成。后调任江西,将这套活字带去,但江西方面做了《农书》雕版,故这套木活字未竟初衷。王祯还设计了排字轮盘,将活字按序放在轮盘上,方便排字工拣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汉译名著丛书何以经久不衰
- 下一篇:《西夏史》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